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惲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汉书·传·司马迁传》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只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译文
而且我承受了国家的重任却处境艰难,社会上有很多诽谤议论。因为我使用口语而遭遇这样的灾祸,又遭受到了乡亲们的嘲笑和侮辱,还有什么脸面再回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呢?即使经历千百代,耻辱仍然更加严重!因此我心一天里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在家里就恍恍惚惚的像是丢了什么一样,出去后也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每当想起来这种耻辱,汗水就不自觉地从背上滴下来湿透了衣服。我的本意只是为了做闺阁中的官,难道还能引退到深山岩穴之中吗?所以我暂且随波逐流,与世俗上下周旋,来迎合自己的狂妄和迷惑。如今你却教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是与你个人的意愿相违背吗?现在我虽然想要自己进行修饰,用华丽的言辞来为自己辩解,但这样做没有用处,在世俗中不会被相信,只会招来羞辱罢了。总之,如果我死了,那么是非才能分明。书写的文字无法完全表达我心中的想法,所以在这里简略陈述我的愚见。
注释
- 负:承担
- 下:此处指国家大事
- 居:处境
- 流:诽谤
- 口:口语
- 遇:遭受
- 祸:灾祸
- 重:多次
- 乡党:乡亲
- 戮笑:嘲笑
- 污辱:侮辱
- 先人:祖先
- 亦何面目:有什么脸面
- 累:经过
- 百世:许多代
- 垢:羞耻
- 一:一天
- 回:忧虑不安的样子
- 舍:宅院
- 引深臧:隐居深山
- 浮湛:随波逐流;徘徊
- 通:迎合
- 狂惑:狂妄
- 今:现在
- 自雕瑑:自我修饰
- 曼辞:华丽的言辞
- 于俗:在世俗中
- 信:可信
- 要:主要
- 固陋:浅薄的见解
赏析
司马迁在《汉书·传·司马迁传》中通过一系列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反省,展示了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心理变化。他不仅表达了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痛苦,还反映了他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深刻理解。通过描述自己如何被误解、受诽谤和遭受社会排斥,司马迁展现了自己坚持真理和个人尊严的决心。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通过历史记录来昭示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