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亡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邪?将从东方来者加增之也?何以错缪至是?欲知其实。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对,毋有所讳。”定国惶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万方之事,大录于君。能毋过者,其唯圣人。方今承周、秦之敝,俗化陵夷,民寡礼谊,阴阳不调,灾咎之发,不为一端而作,自圣人推类以记,不敢专也,况于非圣者乎!日夜惟思所以,未能尽明。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永执纲纪,务悉聪明,强食慎疾。”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薨。谥曰安侯。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译文
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上复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邪?将从东方来者加增之也?何以错缪至是?欲知其实。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对,毋有所讳。”定国惶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万方之事,大录于君。能毋过者,其唯圣人。方今承周、秦之敝,俗化陵夷,民寡礼谊,阴阳不调,灾咎之发,不为一端而作,自圣人推类以记,不敢专也,况于非圣者乎!日夜惟思所以,未能尽明。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永执纲纪,务悉聪明,强食慎疾。”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薨。谥曰安侯。
赏析
本篇传记主要描述了隽不疑的事迹和性格。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他因研究《春秋》,被推荐为郡文学,进退举止都遵循礼仪,名闻于州郡之中。汉武帝末年,郡国中的盗贼群起,暴胜之作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然而,暴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 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閤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硔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 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 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本传主要讲述了隽不疑的事迹和性格。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他因研究《春秋》,被推荐为郡文学,进退举止都遵循礼仪,名闻于州郡之中。汉武帝末年,郡国中的盗贼群起,暴胜之作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然而,暴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 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閤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硔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 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 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隽不疑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还具备处理复杂政治问题的智慧和策略。他的言行举止展现了儒家“礼”的精神和儒生特有的谨慎态度。此外,他还强调了“威行施之以恩”,这种思想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传记不仅记录了隽不疑的生平和成就,还反映了西汉末年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背景。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隽不疑的性格特点和他在历史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