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徙杜陵。商公武、武兄无故,皆以宣帝舅封。无故为平昌侯,武为乐昌侯。语在《外戚传》。
商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厉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繇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时,至右将军、光禄大夫。是时,定陶共王爱幸,几代太子。商为外戚重臣辅政,拥佑太子,颇有力焉。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颛权,行多骄僣。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壮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诗句释义
- 王商字子威:王商的字是子威。
- 涿郡蠡吾人也:王商出生于涿郡的蠡吾县(今属于河北省)。
- 徙杜陵:他的家族后来搬到了杜陵。
- 公武、武兄无故:王商的父亲王武与王武的哥哥王无故,两人因宣帝的关系被封为贵族。
- 平昌侯:王无故被封为平昌侯。
- 乐昌侯:王武被封为乐昌侯。
- 《外戚传》:《汉书·外戚传》记录了这些外戚的故事。
- 少为太子中庶子:年轻时担任太子的中庶子,即太子的属官。
- 以肃敬敦厚称:以严肃恭敬和厚道著称。
- 父薨:父亲去世。
- 嗣为侯: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侯氏。
- 推财以分异母诸弟:将财产分配给异母的弟弟们。
- 居丧哀戚:守孝期间非常哀伤。
- 大臣荐行可以厉群臣:大臣推荐王商的行为可以激励群臣。
- 义足以厚风俗:其行为足以改善风俗。
- 宜备近臣:应该作为近臣之一。
- 繇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因此被提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等职位。
- 元帝时,至右将军、光禄大夫:在元帝时期,升任为右将军和光禄大夫。
- 定陶共王爱幸,几代太子:元帝的定陶共王受到宠爱,几乎要成为太子。
- 商为外戚重臣辅政,拥佑太子,颇有力焉:王商作为外戚重臣辅佐朝政,对保护太子有功。
译文
王商的字是子威,他是涿郡蠡吾县人,后来迁到了杜陵。王商的祖父王武和堂兄王无故都因为宣帝的缘故被封为贵族。王无故被封为平昌侯,王武被封为乐昌侯,详情参见《汉书·外戚传》。
王商年少时是太子的中庶子,因其严肃恭敬、厚道而闻名。他的父亲去世后,王商继承了侯爵,并将财产分给异母的弟弟们,自己却未接受,守孝期间非常哀伤。于是大臣们推荐王商的行为可以激励群臣,其行为足以改善风俗,应该是近臣之选。于是王商被提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到元帝时期,他升至右将军和光禄大夫。当时,定陶共王受宠溺,几乎要成为太子。王商作为外戚重臣辅佐朝政,对保护太子有功。
元帝驾崩后,成帝即位,对王商极为敬重,将他调到左将军的位置。然而元帝的大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事多有骄傲僭越。王商对王凤的议论未能平抑,王凤知道后也疏远王商。建始三年秋天(公元前27年),京师百姓无缘无故地相互惊扰,声称有大水即将到来,百姓纷纷逃跑践踏,老弱号哭,长安城中大乱。天子亲自御殿前殿,召集公卿商议对策。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后与皇上及后宫可用船只避水,令官吏百姓上长安城躲避洪水。群臣皆听从王凤的建议。唯独左将军王商说:“自古无道国家的水都不漫过城墙。如今政治平和,世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会有大水一日突然而至?这必是讹言,不宜令上城,以免重惊百姓。”天子于是停止了上城的行动。不久之后,长安城中稍定,询问得知,果然是讹言。天子因此称赞王商的固守,多次称赏他的建议。而王凤对此感到非常惭愧,后悔失言。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王商从早年开始就以严肃恭敬、厚道著称,以及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和贡献。诗中提到的“定陶共王”和“太子”表明了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同时展现了他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国家和人民。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权力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