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曾子问从令之义,孔子曰:“是何言与!”善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理者,故无可间也。前大司马新都侯莽退伏弟家,以诏策决,复遣就国。高昌侯宏去蕃自绝,犹受封土。制书侍中、驸马都尉迁不忠巧佞,免归故郡,间未旬月,则有诏还,大臣奏正其罚,卒不得遣,而反兼官奉使,显宠过故。及阳信侯业,皆缘私君国,非功义所止。诸外家昆弟无贤不肖,并侍帷幄,布在列位,或典兵卫,或将军屯,宠意并于一家,积贵之势,世所稀见所稀闻也。至乃并置大司马、将军之官。皇甫虽盛,三桓虽隆,鲁为作三军,无以甚此。当拜之日,暗然日食。不在前后,临事而发者,明陛下谦逊无专,承指非一,所言辄听,所欲辄随,有罪恶者不坐辜罚,无功能者毕受官爵,流渐积猥,正尤在是,欲令昭昭以觉圣朝。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讥,指象如此,殆不在它。由后视前,忿邑非之,逮身所行,不自镜见,则以为可,计之过者。疏贱独偏见,疑内亦有此类。天变不空,保右世主如此之至,奈何不应!

诗句

  
昔曾子问从令之义,孔子曰:“是何言与!”善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理者,故无可间也。    
前大司马新都侯莽退伏弟家,以诏策决,复遣就国。高昌侯宏去蕃自绝,犹受封土。    
制书侍中、驸马都尉迁不忠巧佞,免归故郡,间未旬月,则有诏还。大臣奏正其罚,卒不得遣,而反兼官奉使,显宠过故。及阳信侯业,皆缘私君国,非功义所止。    
诸外家昆弟无贤不肖,并侍帷幄,布在列位,或典兵卫,或将军屯,宠意并于一家,积贵之势,世所稀见所稀闻也。至乃并置大司马、将军之官。    
皇甫虽盛,三桓虽隆,鲁为作三军,无以甚此。    
当拜之日,暗然日食。不在前后,临事而发者,明陛下谦逊无专,承指非一,所言辄听,所欲辄随,有罪恶者不坐辜罚,无功能者毕受官爵,流渐积猥,正尤在是,欲令昭昭以觉圣朝。    
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讥,指象如此,殆不在它。

译文

  1. 过去,孔子回答曾子关于服从命令的义理的问题时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称赞闵子骞遵守礼节而不苟且从事,他听从君主的命令做事,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2. 前大司马新都侯王莽退到弟弟家中避祸,用皇帝的诏文决定他的罪过,又派他回到封地。高昌侯王宏离开藩国断绝关系后,仍然接受封赏的土地。
  3. 制书侍中、驸马都尉迁不忠巧佞,被免职返回原郡,不到一个月又有诏命召回。大臣们上奏纠正他的罪行,最终不能让他离开,反而兼任官衔出使,显示的恩宠超过了原来的官职。等到阳信侯刘业,都是由于私人的利益而获得国家权力,不是有功于国家的道义。
  4. 所有的外戚兄弟不论贤能和不肖,都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分布在各级官职之中,有的掌管军事保卫任务,有的担任将军屯田,他们的利益完全集中在一个家庭里,积累的富贵地位,世上很少看到这样的情形。甚至设置了大司马、将军等职位。
  5. 虽然皇甫氏家族显赫,三桓家族兴盛,鲁国设立了三军,但是没有超过这些的。
  6. 任命的时候,天空昏暗出现日食的征兆。事情的发生并不在前或后,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处理。这明显是表明皇帝谦逊而不专断,他接受指示并不是出于一种意思,他所说的话总是听从,他想要的事情总是允许。对有罪错的人不加惩罚,对没有功劳的人全部授予官职和爵位,渐渐积累起来的过错,正是这个原因。希望让皇帝的圣德能够显著地表现出来。
  7. 像诗篇中讽刺的那些人,《春秋》中所批评的那些事,都是如此。这大概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8. 后来回顾从前的事,感到忿恨不平。到了自己执政的时候,却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那么认为可以这样做的,就是错误的想法了。疏薄低贱的人单独有这种偏见,怀疑内宫中也有人是这样的。天灾人祸并非无缘无故发生。即使皇上保有天下,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吗?为什么不应对!

注释

  1. 曾子曰:孔子答曾子提问,认为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2. 闵子骞:孔子称赞闵子骞遵守礼节而不苟且行事,他听从君主的命令做事,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3. 前大司马新都侯王莽:大司马指的是汉朝初年的大司马骠骑将军陈婴。王莽(前45-2)是西汉宗室外戚。王莽在公元8年称帝(西汉哀帝)。王莽篡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朝,史称“新室”。王莽建立政权后废除了汉朝的一些制度,推行复古政策。新都侯:封爵名。
  4. 大司马:汉朝的高级将领、军事长官的称号,通常由开国元勋或功臣担任。
  5. 《春秋》: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相传为孔子所作。
  6. 诗人:指古代文人墨客,此处特指讽刺诗篇中的作者们。
  7. 《春秋》:书名。编年体历史著作,记事起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01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成书于孔子生前。《春秋》以尊王攘夷为主旨,贬周室共和以前的历史为“微言”、“不足观”,“弑君”、“臣弑”。《春秋》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其中许多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8. 诗人:这里指古代诗人的作品,如《诗经》。
  9. 刺:指讽刺。
  10. 讥:指谴责。
  11. 指象:指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12. 殆:恐怕。
  13. 疏贱:身份地位低微的人。
  14. 内宫:后宫。
  15. 天变:自然现象的变化。
  16. 保右:保护君主或国家的安全。
  17. 咎:过失、罪责。
  18. 无功能:没有功绩和能力。
  19. 显宠:明显的恩宠。
  20. 世所稀见所稀闻:意思是世间少见罕见。
  21. 三军: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每军一万二千人。
  22. 罢:停止。
  23. 谏议大夫:官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始设,掌规谏讽谕之事。后世相沿不改。东汉末废。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复设,秩六百石。三国魏晋南北朝多沿用此称,隋朝以后改为谏议大夫,唐宋时仍称谏议大夫。
  24. 赐死:旧时皇帝下令将罪犯处死叫赐死。
  25. 不肖:不好,不贤。
  26. 侍帷幄:指在宫内侍奉君王。
  27. 列位:位列。
  28. 典:掌管。
  29. 操行:指个人的行为举止。
  30. 赐爵:赏赐官爵。
  31. 流弊:流毒。
  32. 昭昭:明显的样子。
  33. 指象:指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4. 忿邑:心中愤慨不平。
  35. 逮身所行:指本人的行为举动。
  36. 计之过者:考虑自己的过错。
  37. 独偏见:独自持有偏颇的看法。
  38. 天变不空:天象变化不会无缘无故发生。
  39. 保右世主:保护当今的君主。
  40. 奈何不应:怎么能不回应呢?应:回复、回应。

赏析

这首诗主要叙述了汉代一些皇族成员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贬斥或者处罚的情况。同时通过这些事件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比如皇帝的宽容、皇族成员的骄横以及他们的特权等等。整首诗通过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达作者的政治观点和社会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