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隶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驾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在汉代宣帝时期,天下和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年间多次蒙受瑞应。何武担任益州刺史时,使王襄的使辩士王褒颂汉德,作《中和》等篇章,赞颂汉朝的德政。他行事公正不阿,守法见惮,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则召见,不可有所私问。
译文:
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号小戴者也,行事多不法,前任刺史因其大儒,优容之。及何武为刺史,行部隶囚徒,有所举以属郡。戴圣说:“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何武使人廉得其罪,戴圣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戴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戴圣自以子必死。何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戴圣惭服。何武每奏事至京师,戴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赏析:
何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重其守相,州中清平。
何武为官清廉,行事公允,对官员的品行要求甚严,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他的这种精神使得郡国的官吏都敬畏他。他对待官员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忠诚,对人民负责的高尚情操。
何武为人正直无私,敢于担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总是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畏艰难。他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问题,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何武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能够洞察世事,预见未来的发展。他善于思考和规划,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他的眼光长远,能够看到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这种前瞻性和战略眼光使他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何武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他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