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既到府,掾史涕泣,共和药进嘉,嘉不肯服。主簿曰:“将相不对理陈冤,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使者危坐府门上。主簿复前进药,嘉引药杯以击地,谓官属曰:“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都船诏狱。
上闻嘉生自诣吏,大怒,使将军以下与五二千石杂治。吏诘问嘉,嘉对曰:“案事者思得实。窃见相等前治东平王狱,不以云为不当死,欲关公卿示重慎;置驿马传囚,势不得逾冬月,诚不见其外内顾望阿附为云验。复幸得蒙大赦,相等皆良善吏,臣窃为国惜贤,不私此三人。”狱吏曰:“苟如此,则君何以为罪犹当?有以负国,不空入狱矣。”吏稍侵辱嘉,嘉喟然卬天叹曰:“幸得充备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是负国,死有余责。”吏问贤、不肖主名,嘉曰:“贤,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进;恶,高安侯董贤父子,佞邪乱朝,而不能退。罪当死,死无所恨。”嘉系狱二十余日,不食,欧血而死。帝舅大司马票骑将军丁明素重嘉而怜之,上遂免明,以董贤代之,语在《贤传》。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的杰出人物。在汉代宣帝时期,天下呈现和平景象,周边的四夷也臣服于汉朝的统治。神爵、五凤之间,他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受到天子的感念,并因此多次被征召。具体如下:
- 诗句解读:
- 使者至府:描述了使者到达何武所在的府衙,何武的掾史们因何武的清廉而感动流泪,甚至准备了药物希望何武能够接受。
- 主簿劝服:主簿向何武进言,认为丞相应当引决以明志节。然而何武却拒绝了这些,表示丞相的职责是为国家服务,不能以自己的死来威胁国家的安全。
- 嘉拒药自杀:何武拒绝服用药物,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在场官员的高度评价,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装出去见使者,并向朝廷递交了辞官的奏章。
- 译文详解:
- “将相不对理陈冤”与“相踵以为故事”:何武指出,按照传统规矩,三公之位不应处理个人的冤屈问题,这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他认为这种不问是非的做法是不应该被延续下去的。
- “案事者思得实”与“窃为国惜贤”:何武认为,处理案件时应该追求真实,对于那些有能力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重用的人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评价。
- “贤”与“恶”的定义:在这里,何武提出了他对“贤”与“恶”的定义,他认为不能因为自己不能推荐某人就称其为贤,也不能因为某人有不良行为就一味地指责他们。
- 关键词注释:
- “案事者”指的是执法者或审理案件的人:他们在处理案件时需要保持公正和真实,不能因为个人情感或个人关系而影响判断。
- “相踵以为故事”是指一些旧有的规矩已经形成,并且被广泛遵循:这些规矩往往会导致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发生,如对于有才能但未得到重用的人的忽视。
- “贤”与“恶”的定义反映了何武对于选拔人才的标准: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外在表现,更要看他们是否有能力和道德品质。
- 赏析:
- 坚持原则:何武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原则和价值观的坚持。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或者权力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职责。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忧国忧民:何武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民众的责任,他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 敢于担当:何武不仅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而且还敢于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的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理解到何武对于职责和原则的坚守,以及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贤才的珍视。何武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个案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勇于担当,坚持正直,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