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廷尉梁相与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及五二千石杂治东平王云狱,时冬月未尽二旬,而相心疑云冤,狱有饰辞,奏欲传之长安,更下公卿复治。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以为可许。天子以相等皆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操持两心,幸云逾冬,无讨贼疾恶主雠之意,制诏免相等皆为庶人。后数月大赦,嘉奏封事荐相等明习治狱,“相计谋深沉,谭颇知雅文,凤经明行修,圣王有计功除过,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书奏,上不能平。后二十余日,嘉封还益董贤户事,上乃发怒,召嘉诣尚书,责问以:“相等前坐在位不尽忠诚,外附诸侯,操持两心,背人臣之义,今所称相等材美,足以相计除罪。君以道德,位在三公,以总方略一统万类分明善恶为职,知相等罪恶陈列,著闻天下,时辄以自劾,今又称誉相等,云为朝廷惜之。大臣举错,恣心自在,迷国罔上,近由君始,将谓远者何!对状。”嘉免冠谢罪。
诗句
初,廷尉梁相与丞相长史、御史中丞及五二千石杂治东平王云狱,时冬月未尽二旬,而相心疑云冤,狱有饰辞,奏欲传之长安,更下公卿复治。尚书令鞫谭、仆射宗伯凤以为可许。天子以相等皆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操持两心,幸云逾冬,无讨贼疾恶主雠之意,制诏免相等皆为庶人。后数月大赦,嘉奏封事荐相等明习治狱,“相计谋深沉,谭颇知雅文,凤经明行修,圣王有计功除过,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书奏,上不能平。后二十余日,嘉封还益董贤户事,上乃发怒,召嘉诣尚书,责问以:“相等前坐在位不尽忠诚,外附诸侯,操持两心,背人臣之义,今所称相等材美,足以相计除罪。君以道德,位在三公,以总方略一统万类分明善恶为职,知相等罪恶陈列,著闻天下,时辄以自劾,今又称誉相等,云为朝廷惜之。大臣举错,恣心自在,迷国罔上,近由君始,将谓远者何!对状。”嘉免冠谢罪。
译文
- 梁相: 廷尉梁相,与丞相的长史、御史中丞以及郡守一起审理东平王刘云的案件。
- 冬月: 冬季尚未结束,即十二月或一月左右。
- 相心疑云冤: 梁相当心中有疑虑,怀疑刘云被冤枉了。
- 饰辞: 刘云在狱中的供词存在虚假之处。
- 传之长安: 打算将此案上报给皇上,希望皇帝能够亲自审理。
- 尚书令鞫谭: 指的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 仆射宗伯凤: 指的是负责军事的官员。
- 圣王: 指汉宣帝刘询。
- 计功除过: 依据功劳大小来奖赏或惩罚。
- 臣窃为朝廷惜此三人: 我私下里认为这三个人是值得珍惜的。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一种司法现象:一些高级官员在处理案件时可能受到私情影响,导致公正审判受阻。例如,本诗中的梁相因为心中有疑团而对刘云进行了调查。然而,当刘云的罪行被揭露后,梁相和相关官员却因害怕得罪权贵而选择隐瞒真相,甚至试图掩盖刘云的罪行。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原则,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秩序。
诗中提到的几个人物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和立场。如梁相作为廷尉,代表着国家的司法机构;鞫谭和宗伯凤则分别代表了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和负责军事的官员。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诗中还表达了一种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作者通过描述刘云被冤枉并最终得到昭雪的过程,强调了公正审判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司法腐败、权贵干预等。这些内容都使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