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于皂隶、抱关、击■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僣大,贱不得逾贵。夫然,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辩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雚蒲、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既顺时而取物,然犹山不茬蘖,泽不伐夭,蝝鱼麛卵,咸有常禁。所以顺时宣气,蕃阜庶物,蓄足功用,如此之备也。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故《易》曰“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此之谓也《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士相与言仁谊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下面是根据《汉书·传·货殖传》的诗句所对应的译文:

  1. 小不得僭大
  • “小不得僭大”意味着即使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也不得超越其本分,去追求或拥有高于自己地位的事物。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等级秩序的重视和尊重。
  • 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严格,等级森严,每个阶层的人都应有其特定的角色和行为准则。
  1. 贱不得逾贵
  • 此句强调了低贱者不应企图超越高贵者。这不仅是对物质层次的尊重,也是对道德规范的基本遵守。
  • 这种观念深植于传统文化中,强调了谦逊与自律。
  1. 上下序而民志定
  • “上下序而民志定”表达了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时,民众的心态也会趋于稳定。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政治清明的重要体现。
  • 当社会各阶层都能遵循一定的规则行事时,民众的心情和预期也会随之安定,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1. 草木未落斧斤不入于山林;豺獭未祭,罝网不布于野泽;鹰隼未击,矰弋不施于徯隧
  • 这句诗描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对这些生物的保护。它反映了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强调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通过限制人类的活动范围,保护自然环境,这首诗传达了一种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
  1. 相与通功易事,交利而俱赡
  • 这里描述了人们在共同劳动和交换中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加强了社群内的凝聚力。
  • 通过共享资源和成果,人们能够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这是古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经济互助模式。
  1. 《易》曰“后以财成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 引用《易经》中的这句话,强调了君主或领导者在管理国家时应该以德行和礼仪来引导人民。
  • 这种做法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秩序,因为通过德治可以使人民更加服从和尊重。
  1.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 最后一句总结了圣人治国理政的原则,即通过充分地利用和准备物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 这种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技术和资源的高度重视,认为只有充分利用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的发展。

《汉书·传·货殖传》中的诗句不仅是对先王制度的描述,更是对古代社会治理原则的一种反映。这些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教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