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曰:“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儋,屠牛、羊、彘千皮,谷籴千钟,薪槁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漆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卮茜千石,马蹄<口敖>千,牛千足,羊、彘千双,童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漆千大斗,蘖曲盐豉千合,鲐鮆千斤,鮿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它果采千种,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侩,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亦比千乘之家,此其大率也。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有余财,急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崏山之下沃野,下有踆鸱,至死不饥。民工作布,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憙,即铁山鼓铸,运筹算,贾滇、蜀民,富至童八百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诗句

汉书 · 传 · 货殖传    
谚曰:“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儋,屠牛、羊、彘千皮,谷籴千钟,薪槁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漆者千枚,铜器千钧,素木铁器若卮茜千石,马蹄<口敖>千,牛千足,羊、彘千双,童手指千,筋角丹沙千斤,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答布皮革千石,漆千大斗,蘖曲盐豉千合,鲐鮆千斤,鮿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狐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旃席千具,它果采千种,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侩,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亦比千乘之家,此其大率也。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之蜀,夫妻推辇行。诸迁虏少有余财,急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崏山之下沃野,下有踆鸱,至死不饥。民工作布,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憙,即铁山鼓铸,运筹算,贾滇、蜀民,富至童八百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译文

“谚语说:‘用贫瘠的土地追求财富,农民不如手艺人,手艺人不如商人,刺绣技艺不如在市场门口做买卖的人。’这是说从事商业是贫困者的资本。大城市和繁华地区的酒馆每年可以酿造一千坛美酒,醋和酱一千万升,酒一千万升,屠宰的牛羊皮一千万张,粮食储备一万吨,柴草一万辆车,船长一万千尺,木材一千万根,竹竿一万根,马车一百辆,牛车一千辆;木器漆制品一千枚,铜器一千吨,素木铁器以及卮茜(一种盛酒器具)一千石,马蹄一千个,牛脚一千对,猪羊各一千双,儿童手指头一千亿,筋腱、丹砂一千斤,绸缎细布一千钧,彩色布料一千匹,答布皮革一千石,漆料一千斗,蘖曲盐豉一千合,鲐鱼和鲷鱼一千斤,鲬鱼和蚌一千钧。枣子和栗子一千石,各种水果三种各三千石,狐狸皮和貂毛皮各一千张,羔羊皮一千方寸见方,毡席一万个,其他果品一千种。借贷金钱一千串(贯),限制了商人的操纵,贪婪的商人从中牟取利润三倍,清廉的商人赚取的利润是五倍,这相当于拥有上千匹马的车的家庭。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注释

  1. 谚语:谚语是一种传统的说法或格言,通常由口头传播。
  2. 末业:末业通常指的是商业和手工业。
  3. 贫者之资:贫穷者的资源。
  4. 通邑大都:指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的城市。
  5. :古代指酿酒。
  6. 醯酱:指醋和酱油等调味品。
  7. :这里可能指酒精饮料。
  8. 屠牛、羊、彘:指屠杀牛、羊和猪。
  9. 穀」:谷物的统称。
  10. 薪槁:柴草。
  11. :长度单位。
  12. 木器:木工制作的家具或工具。
  13. 漆者:用漆涂抹的木制品。
  14. 铜器:铜制的工具或器皿。
  15. 素木铁器:未经过加工的原木制成的铁器。
  16. 卮茜:盛酒的容器。
  17. 马蹄:马的蹄子。
  18. 牛足:牛的脚。
  19. 羊、彘:羊和猪。
  20. :这里可能指的是儿童的手指数。
  21. 筋角丹沙:用于制作绳索、锚和其他物品的动物材料。
  22. 蚕丝:丝绸。
  23. 答布皮革:粗糙的布料和皮革。
  24. 漆料:涂漆的物品。
  25. 蘖曲盐豉:发酵的粮食制品。
  26. 鲐鮆:鱼类的一种。
  27. 鲬鱼和蚌:两种贝类。
  28. 枣栗:枣和栗子。
  29. :小牛。
  30. 羊皮、羔羊裘:绵羊和羔羊皮的衣物。
  31. 旃席:帐篷或席子的代称。
  32. 它果采:其它种类的果实和采集物。
  33. 子贷金钱:借给钱给别人。
  34. 廉贾五:指公正的商人赚取的利润是五分之一。
  35. 千乘之家:指拥有一千辆车的人家。

赏析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西汉时期一些富有家族的背景故事和他们的商业活动。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汉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活动的规模,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经商的重视和对财富的追求。此外,文中提到的“以贫求富”、“农不如工”等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