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自魏其、武安、淮南之后,天子切齿,卫、霍改节。然郡国豪桀处处各有,京师亲戚冠盖相望,亦古今常道,莫足言者。唯成帝时,外家王氏宾客为盛,而楼护为帅。及王莽时,诸公之间陈遵为雄,闾里之侠原涉为魁。

朱家,鲁人,高祖同时也。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臧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饮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于己私。既阴脱季布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自关以东,莫不延颈愿交。

解析

诗句

  • 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人也。

  • 注释:古代的法则(正法),五霸(指五个强大的国家)是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主)的罪人。六国(指战国时期的六个大国)是五霸的罪人。四豪(指的是四个强大的家族)又是六国的罪人。

  • 赏析:这里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观点,认为他们的行为虽然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从长远来看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对社会的破坏性影响很大。

  • 然郡国豪桀处处各有,京师亲戚冠盖相望,亦古今常道,莫足言者。

  • 注释:然而在各个郡国中,豪杰之士到处都是,京城里亲戚朋友们络绎不绝,这是自古以来都存在的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

  • 赏析:“莫足言者”表示这些现象非常普遍,以至于不值得特别提及。

  • 唯成帝时,外家王氏宾客为盛,而楼护为帅。

  • 注释:只有在成帝时期,王氏家族的宾客特别兴盛,而楼护则担任了首领。

  • 赏析:这里指出了特定时期内社会现象的一个特点,即某些家族势力的强大和他们的宾客网络的广泛。

  • 及王莽时,诸公之间陈遵为雄,闾里之侠原涉为魁。

  • 注释:到了王莽时期,很多诸侯王之间的领袖陈遵成为了一位英雄,而平民中的侠义之士原涉也成了首领。

  • 赏析:通过对比,作者强调了即使在政治动荡时期,民间的侠义行为依然不减,展现了侠义精神的持久力量。

  • 朱家,鲁人,高祖同时也。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臧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然终不伐其能,饮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专趋人之急,甚于己私。既阴脱季布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

  • 注释:朱家是鲁国人,与高祖同时代。鲁地的人们大多接受儒家教育,而朱家以侠客的身份出名。他救活的豪侠人士数不胜数,其余的普通人更是多到数不清。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能力,也不享受他的恩惠。他总是把帮助别人放在自己前面,从最贫穷、最困苦的人开始帮助他们。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衣服都是普通的样式,饮食非常简单,乘坐的车子只是一辆普通的牛车。他总是把别人急需帮助的事情放在自己前面,甚至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去帮助别人。他曾经暗中解救了一个名叫季布的侠客,而当季布后来变得尊贵之后,他再也没有见过朱家。

  • 赏析:这一段描写了朱家的形象和他的行侠仗义的精神。他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体现了真正的侠义精神和高尚品德。同时,通过描述朱家的贫困生活和无私帮助他人的行为,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侠义精神的赞扬。

结论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物行为的分析,展现了侠义精神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作者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传达了对社会正义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以及对那些无视法律和道德,只为自己谋取私利者的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