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佞幸宠臣,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两人徙家安陵。其后宠臣,孝文时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谈、北宫伯子;孝武时士人则韩嫣,宦者则李延年;孝元时宦者则弘恭、石显;孝成时士人则张放、淳于长;孝哀时则有董贤。孝景、昭、宣时皆无宠臣。景帝唯有郎中令周仁。昭帝时,驸马都尉秺侯金赏嗣父车骑将军日磾爵为侯,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宣帝时,侍中中郎将张彭祖少与帝微时同席研书,及帝即尊位,彭祖以旧恩封阳都侯,出常参乘,号为爱幸。其人谨敕,无所亏损,为其小妻所毒薨,国除。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名通。邓犹登也,文帝甚说,尊幸之,日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
”`
汉兴,佞幸宠臣,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贝带,傅脂粉,化闳、籍之属也。两人徙家安陵。其后宠臣,孝文时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谈、北宫伯子;孝武时士人则韩嫣,宦者则李延年;孝元时宦者则弘恭、石显;孝成时士人则张放、淳于长;孝哀时则有董贤。孝景、昭、宣时皆无宠臣。景帝唯有郎中令周仁。昭帝时,驸马都尉秺侯金赏嗣父车骑将军日磾爵为侯,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宣帝时,侍中中郎将张彭祖少与帝微时同席研书,及帝即尊位,彭祖以旧恩封阳都侯,出常参乘,号为爱幸。其人谨敕,无所亏损,为其小妻所毒薨,国除。
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后穿。觉而至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名通。邓犹登也,文帝甚说,尊幸之,日日异。通亦愿谨,不好外交,虽赐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
诗句
- “汉兴佞幸宠臣”:开篇点明主题,说明汉代佞幸宠臣的兴起。
- “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具体举例说明两位佞幸宠臣的历史背景。
- “此两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进一步解释他们通过何种手段获得宠爱。
- “公卿皆因关说”:描绘了当时大臣们通过关系网来影响皇帝的具体情况。
- “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贝带,傅脂粉”:具体描述当时的宫廷服饰和行为模式。
- “两人徙家安陵”:描述了这些佞幸宠臣的最终归宿。
- “孝文时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谈、北宫伯子;孝武时士人则韩嫣”:对比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佞幸宠臣的不同表现。
- “孝元时宦者则弘恭、石显;孝成时士人则张放、淳于长;孝哀时则有董贤”:进一步细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佞幸宠臣情况。
- “孝景、昭、宣时皆无宠臣”:强调了特定时期的政治特点。
- “景帝唯有郎中令周仁”:特例说明,突显了特殊情况下的人物。
- “宣帝时,侍中中郎将张彭祖”:具体指出了一位特定的人物及其经历。
译文
汉代建立之初,宠幸的佞臣逐渐增多。高祖时已有籍孺和孝惠时的闳孺这两位宠臣,他们并非有才能的人,只是通过顺从、谄媚的方式得到皇帝的宠爱。他们同皇帝共起居,公卿大臣都要通过他们来接近皇帝。因此,孝惠时,所有的郎侍中们都戴上了鵕鸃的帽子,佩戴着贝带,涂上了脂粉,这都是为了效仿闳孺和籍孺的行为。这两位宦官后来都搬到了安陵居住。
此后,在汉朝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佞幸宠臣出现。如孝文时的邓通,蜀郡南安人,曾担任黄头郎。他因为梦见自己想要飞上天却做不到,有一个黄头的宦官把他推上天,当他回头看见那个人穿着裤带时已经穿在他的衣服后面了。醒来后他到了渐台,用梦中看到的宦官作为目标去找他,果然见到了穿着裤带的邓通。文帝非常欣赏他,非常宠爱他,每天都见到他。邓通也很谨慎小心,不喜欢结交外部的朋友,虽然被文帝特许洗澡休息,但他也不愿意出来。所以文帝赏赐他无数珍宝并授予他官职至上大夫。
赏析
《汉书》中的《佞幸传》记载了许多汉代的佞幸宠臣的故事。这些佞幸宠臣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皇帝的喜爱,有的通过谄媚、有的通过美色。他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政治的腐败和皇权的衰弱。例如,邓通就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成为皇帝宠幸的对象。他原本是一名黄头郎,一次梦中的经历让他被皇帝认为是上天的使者。这种奇特的经历不仅使得邓通获得了皇帝的赏识和宠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秘现象的迷信和追捧。
书中还详细记录了这些佞幸宠臣的具体行为和生活状态。例如,文帝时邓通因为梦见上天未能成功而受到皇帝的宠爱;孝惠时宦官赵谈和北宫伯子通过关说来接近皇帝等。这些记载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汉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也让我们对这些佞幸宠臣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汉书·佞幸传》是了解汉代社会和政治的重要资料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佞幸宠臣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政治状况。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