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性略似郭解,外温仁谦逊,而内隐好杀。睚眦于尘中,触死者甚多。王莽末,东方兵起,诸王子弟多荐涉能得士死,可用。莽乃召见,责以罪恶,赦贳,拜镇戎大尹。涉至官无几,长安败,郡县诸假号起兵攻杀二千石长吏以应汉。诸假号素闻涉名,争问原尹何在,拜谒之。时莽州牧使者依附涉者皆得活。传送致涉长安,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

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涉性略似郭解,外温仁谦逊,而内隐好杀。

涉之为人,表面看来,似乎与历史上名留青史的游侠英雄郭解相似,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然而他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残忍与杀戮倾向。这一点,从他“睚眦于尘中,触死者甚多”的行为就可见一斑。在王莽末年的动荡时期,东方兵起云涌,许多王族子弟纷纷推荐涉能得士死用,足见其在当时社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尽管涉被推崇为能够获得士人的性命以赴国难的可用之人,但当王莽帝位动摇之际,他却因个人的恩怨与矛盾选择背叛,甚至杀害了曾经对他赞誉有加、推荐他参与政治活动的诸王子弟。他的这一行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他温文儒雅表象的认知,暴露了他内心的残酷与阴险。

涉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长安城破之时,郡县各假号起兵攻杀二千石长吏,应汉而起义。在这关键时刻,涉被卷入其中,并成为了这些起兵者攻击目标之一。面对众志成城的反叛力量,涉选择了逃避。然而,他并未逃过命运的审判,而是因涉之罪行被王莽派遣的使者所捕获,并在审问之下选择了自我了断。涉的自尽,虽然暂时避免了更多的无辜受害,但也为他一生的传奇画上了句点。

涉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游侠”二字在历史长河中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对正义和忠诚的坚守,更是对人性中善恶两面的深刻反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初年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局势,以及个体在权力斗争和民族矛盾交织下的生存状态。

涉的悲剧结局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都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他或许曾被视为英雄人物,但在国家动乱与个人利益冲突面前,最终还是难逃悲剧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深思:在动荡的历史进程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个时代的牺牲品,而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那些在战场上挥剑的豪杰,而是在背后默默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困境的人。

涉虽有着游侠之名,但其内心却充满了残忍与仇恨。他的一生是对游侠精神的一种扭曲,也是对历史真实面貌的一种揭露。通过涉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还可以深入探讨人性中的善恶、忠诚与背叛等问题,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与社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