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欲侯贤而未有缘。会待诏孙宠、息夫躬等告东平王云后谒祠祀祝诅,下有司治,皆伏其辜。上于是令躬、宠为因贤告东平事者,乃以其功下诏封贤为高安侯,躬宜陵侯,宠方阳侯,食邑各千户。顷之,复益封贤二千户。丞相王嘉内疑东平事冤,甚恶躬等,数谏争,以贤为乱国制度,嘉竟坐言事下狱死。
上初即位,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皆在,两家先贵。傅太后从弟喜先为大司马辅政,数谏,失太后指,免官。上舅丁明代为大司马,亦任职,颇害贤宠,及丞相王嘉死,明甚怜之。上浸重贤,欲极其位,而恨明如此,遂册免明曰:“前东平王云贪欲上位,祠祭祝诅,云后舅伍宏以医待诏,与校秘书郎杨闳结谋反逆,祸甚迫切。赖宗庙神灵,董贤等以闻,咸伏其辜。将军从弟侍中奉车都尉吴、族父左曹屯骑校尉宣皆知宏及栩丹诸侯王后亲,而宣除用丹为御属,吴与宏交通厚善,数称荐宏。宏以附吴得兴其恶心,因医技进,几危社稷,朕以恭皇后故,不忍有云。将军位尊任重,既不能明威立义,折消未萌,又不深疾云、宏之恶,而怀非君上,阿为宣、吴,反痛恨云等扬言为群下所冤,又亲见言伍宏善医,死可惜也,贤等获封极幸。嫉妒忠良,非毁有功,于戏伤哉!盖‘君亲无将,将而诛之’。是以季友鸩叔牙,《春秋》贤之;赵盾不讨贼,谓之弑君。朕闵将军陷于重刑,故以书饬。将军遂非不改,复与丞相嘉相比,令嘉有依,得以罔上。有司致法将军请狱治,朕惟噬肤之恩未忍,其上票骑将军印绶,罢归就第。”遂以贤代明为大司马卫将军。册曰:“朕承天序,惟稽古建尔于公,以为汉辅。往悉尔心,统辟元戎,折冲绥远,匡正庶事,允执其中。天下之众,受制于朕,以将为命,以兵为威,可不慎与!”
诗句:上欲侯贤而未有缘。
译文:皇上想封给董贤爵位,但没有合适的机会。
赏析:
此诗出自《汉书·列传·佞幸传》,是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通过详细的记述,生动地描绘了汉宣帝时期宠臣董贤的故事。诗中的“上欲侯贤而未有缘”反映了皇帝想要封赏董贤却缺乏机会的心情。这种矛盾的情感不仅体现了皇帝的无奈,也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一种现实状态。
董贤,字圣卿,原为齐国的侍奉官,后因罪被免职,流放至边远地区。但后来因为其貌英俊、才艺出众,被汉武帝召入宫中成为近侍,并被封为高安侯。《汉书·佞幸传》详细记录了他因美貌和才华被宠用的经历。诗中的“先贵”指的是董贤的家族原本就享有显赫的地位,这为他后来获得皇帝的青睐提供了便利。
诗中还提到了董贤与赵谈、韩嫣、李延年等人之间的比较。这些人同样因其谄媚的行为而受到皇帝的赏识,但他们的得宠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特殊才能或者特殊的身份。而董贤之所以能获得特别的重视,主要是因为他的外貌和才华,这与他之前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董贤的得宠并未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诗中的“会待诏孙宠、息夫躬等告东平王云后谒祠祀祝诅”一句透露出董贤由于过度得宠,引起了宫廷内部的不满。这些不满最终导致了他的失宠,以及一系列的惩罚。
《汉书·列传·佞幸传》不仅是对董贤个人生平的描述,也是对汉代宫廷政治生态的一种反映。诗中所反映的宠幸现象,揭示了当时君主专制体制下,权力如何被少数宦官或宠臣所操纵。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普遍存在,反映了封建社会特有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方式。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汉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活的一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