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申侯怒而与畎戎共攻杀幽王于丽山之下,遂取周之地,卤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镐而东徙于雒邑。当时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为诸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后二十余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于郑之汜邑。初,襄王欲伐郑,故取翟女为后,与翟共伐郑。已而黜翟后,翟后怨,而襄王继母曰惠后,有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翟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翟,戎翟以故得入,破逐襄王,而立子带为王。于是戎翟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尤甚。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戎翟,诛子带,迎内襄王子雒邑。
诗句:
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
译文:
汉朝时期,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而与申侯产生矛盾。
关键词释义:
- 幽王:指的是西周末代的国王,因宠信褒姒而被申侯所忌。
- 褒姒: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的美丽引发了幽王对申侯的不满。
- 申侯:申国的君主,因不满幽王的专宠而与诸侯联合起来对抗幽王。
- 山戎: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经常入侵中原地区。
- 泾、渭:古代中国的两条重要河流,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 雒邑:即今洛阳,是周朝的都城所在地。
赏析:
此诗描述了汉朝时期匈奴族的历史背景及其与汉朝的关系。诗中通过描绘幽王与申侯之间的矛盾,展现了匈奴族的强大和侵略性。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山戎等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最后,诗中提到的“雒邑”和“泾、渭”等地名,为读者提供了历史的地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