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是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后百有余年,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晋。后百有余年,赵襄子逾句注而破之,并代以临胡貉。后与韩、魏共灭知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以北,而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之,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伐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距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当是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当是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自是之后百有余年,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晋。后百有余年,赵襄子逾句注而破之,并代以临胡貉。后与韩、魏共灭知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以北,而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之,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惠王伐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距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当是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
诗句释义:
- “当是时”表明此时的背景或状况;
- “秦晋为强国”说明秦国和晋国都是强大的国家;
- “晋文公攘戎翟”指的是晋文公时期对戎翟的征战行为;
- “居于西河圜、洛之间”描述了当时这些民族居住的位置;
- “号曰赤翟、白翟”是指这些民族的称呼;
- “而秦穆公得由余”表明秦国通过得到一位名叫“由余”的人变得强大;
- “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描绘了义渠戎人修筑城池进行自我保护的情景;
-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反映了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开始学习胡人的服饰文化;
- “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描述了从代郡到阴山一带修筑长城的工程;
- “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说明了秦始皇时期修建的直达道路网络及其重要性;
- “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体现了连接中原与东北地区的漫长交通线。
注释:
- 秦晋为强国:秦和晋两国在当时都是强盛的国家。
- 晋文公攘戎翟:指的是晋文公时期的军事行动,他成功地抵御了戎国的侵袭。
- 居于西河圜、洛之间:指当时的戎族分布在西河地区以及附近的洛阳一带。
- 号曰赤翟、白翟:赤翟和白翟是当时某些戎族的别称。
- 而秦穆公得由余:《史记》记载,秦穆公得到了一位名叫“由余”的贤臣,这使得秦国的实力大增。
- 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描述义渠戎人为了防御外来侵扰而建立城墙。
-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赵武灵王采纳了胡人的服饰文化,促进了赵国的发展。
- 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指的是在代郡和阴山之间的地区修建长城来防御外敌。
- 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描述了秦始皇时期建造的直道网络,连接了多个重要城市。
- 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这条线路连接了中国的北部边疆和东北地区,对于沟通中原与边疆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 燕有贤将秦开:燕国的名将秦开曾作为人质出使胡地,被胡人深深信任。
- 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秦舞阳是秦开的儿子,参与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 燕亦筑长城: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 自造阳至襄平:这是长城的一部分,位于今吉林一带,包括上谷、渔阳等多个地方。
- 置云中、雁门、代郡:这些地区的设置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 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秦舞阳是秦开的儿子,参与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 燕亦筑长城: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来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
- 自造阳至襄平:这是长城的一部分,位于今吉林一带,包括上谷、渔阳等多个地方。
- 置云中、雁门、代郡:这些地区的设置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 当是时,冠带战国七:当时的七国都处于战国时期。
- 而三国边于匈奴:其中三个国家(魏国、韩国、赵国)与匈奴接壤。
- 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李牧在赵武灵王时期担任将领,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入侵。
-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秦朝先后灭掉六国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领大军北击匈奴。
- 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秦始皇在黄河以南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 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在黄河沿岸建立了四十四座县城,加强了边防力量。
- 徙适戍以充之:迁移士兵前往边境驻守,增强了边防兵力。
- 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秦始皇还修建了直接的道路网络,从九原一直延伸到云阳。
- 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在险要的地方挖掘沟渠,加固可以修复的结构。
- 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这条线路连接了中国的北部边疆和东北地区,对于沟通中原与边疆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 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越过黄河并在阳山上建立一个据点来防御。
- 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秦始皇还修建了直接的道路网络,从九原一直延伸到云阳。
以上译文结合原文及注释内容提供了关于汉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的详细描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提供古诗文段落中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