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邑与司徒寻发雒阳,欲室宛,道出颍川,过昆阳。昆阳时已降汉,汉兵守之。严尤、陈茂与二公会,二公纵兵围昆阳。严尤曰:“称尊号者在宛下,宜亟进。彼破,诸城自定矣。”邑曰:“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属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遂围城数十重。城中请降,不许。严尤又曰:“‘归师勿遏,围城为之阙’,可如兵法,使得逸出,以怖宛下。”邑又不听。会世祖悉发郾、定陵兵数千人来救昆阳,寻、邑易之,自将万余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汉兵乘胜杀寻。昆阳中兵出并战,邑走,军乱。大风飞瓦,雨如注水,大众崩坏号呼,虎豹股栗,士卒奔走,各还归其郡。邑独与所将长安勇敢数千人还雒阳。关中闻之震恐,盗贼并起。

诗句

六月,邑与司徒寻发雒阳,欲室宛,道出颍川,过昆阳。昆阳时已降汉,汉兵守之。严尤、陈茂与二公会,二公纵兵围昆阳。严尤曰:“称尊号者在宛下,宜亟进。彼破,诸城自定矣。”邑曰:“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属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遂围城数十重。城中请降,不许。严尤又曰:“‘归师勿遏,围城为之阙’,可如兵法,使得逸出,以怖宛下。”邑又不听。

译文

六月,王莽的邑和他的同僚司徒寻一起从洛阳出发,想要攻取宛城。他们路过颖川,然后经过昆阳。昆阳当时已经投降了汉朝,汉朝的军队在那里防守。严尤和陈茂和两位官员会合,两位官员放走了军队去围攻昆阳。严尤说:“那些宣称要称王的人在宛城之下,我们应该尽快前进。他们被打败了,那么其他城市自然也会安定下来。”王莽说:“有十万军队,经过的地方都会消灭,现在我们属于这个地方,流血前进,前歌后舞,怎么能不高兴呢?”于是他们包围了这座城几十层。城中请求投降,但是没有被允许。严尤又说:“《兵法》中有一句话是:‘回师不要阻挡,围困之城可以为之留出空隙。’如果按照这句话去做,可以让敌军有机会逃脱,以此恐吓宛城。”王莽还是没有听从严尤的建议。恰好世祖(汉光武帝)全部调集郾县、定陵的数千人前来救援昆阳,严尤和王莽对此感到不安,于是亲自率领一万多人列阵前行,命令各营都按部就班不得行动,只有迎敌作战,但结果并不顺利。大军不敢擅自相救,汉朝的军队乘胜杀了严尤。昆阳城中的部队出击,王莽战败逃跑,军队混乱。大风刮起屋顶上的瓦片,大雨倾盆而下,大众崩溃,呼喊着,虎豹也感到害怕,士兵惊慌奔逃,各自回到各自的郡县去了。王莽只和他所带领的长安勇敢数千人返回洛阳。关中听说这个消息,都震惊恐惧,盗贼纷纷起来反抗。

注释

  • 六月: 指的是农历时间,即每年的6月。
  • 邑: 指王莽。
  • 寻: 指刘秀的部下严尤。
  • 雒阳: 洛阳的古称,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 颍川: 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附近,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冲。
  • 昆阳: 今天的河南平顶山市附近,是一个军事重地。
  • 宛: 指的是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的古城遗址。
  • 兵法: 这里特指《孙子兵法》。
  • 郾县、定陵: 都是东汉时期的地名。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王莽和他的军队围攻昆阳城的情况。昆阳城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王莽的军队试图在这里取得胜利来巩固自己的政权。然而,昆阳城的防守非常坚固,加上汉朝的军队及时赶到支援,王莽军队最终失败。诗中通过描绘战场的紧张气氛和士兵们的恐惧情绪,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歌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以及士兵对战争的无奈和恐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