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汉兵言,莽鸩杀孝平帝。莽乃会公卿以下于王路堂,开所为平帝请命金滕之策,泣以视群臣。命明学男张邯称说其德及符命事,因曰:“《易》言‘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莽’,皇帝之名,‘升’谓刘伯升。‘高陵’谓高陵侯子翟义也。言刘升、翟义为伏戎之兵于新皇帝世,犹殄灭不兴也。”群臣皆称万岁。又令东方槛车传送数人,言“刘伯升等皆行大戮”。民知其诈也。

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以语大司马董忠,数俱至国师殿中庐道语星宿,国师不应。后涉特往,对歆涕泣言:“诚欲与公共安宗族,奈何不信涉也!”歆因为言天文人事,东方必成。涉曰:“新都哀侯小被病,功显君素耆酒,疑帝本非我家子也。董公主中军精兵,涉领宫卫,伊休侯主殿中,如同心合谋,共劫持帝,东降南阳天子,可以全宗族;不者,俱夷灭矣!”伊休侯者,歆长子也,为侍中五官中朗将,莽素爱之。歆怨莽杀其三子,又畏大祸至,遂与涉、忠谋,欲发。歆曰:“当待太白星出,乃可。”忠以司中大赘起武侯孙伋亦主兵,复与伋谋。伋归家,颜色变,不能食。妻怪问之,语其状。妻以告弟云阳陈邯,邯欲告之。七月,伋与邯俱告,莽遣使者分召忠等。时忠方进兵都肄,护军王咸谓忠谋久不发,恐漏泄,不如遂斩使者,勒兵入。忠不听,遂与歆、涉会省户下。莽令{带足}惲责问,皆服。中黄门各拔刃将忠等送庐,忠拔剑欲自刎,侍中王望传言大司马反,黄门持剑共格杀之。省中相惊传,勒兵至郎署,皆拔刃张弩。更始将军史谌行诸署,告郎吏曰:“大司马有狂病,发,已诛。”皆令驰兵,莽欲以厌凶,使虎贲以斩马剑挫忠,盛以竹器,传曰“反虏出”。下书赦大司马官属吏士为忠所诖误,谋反未发觉者。收忠宗族,以醇醯毒药、尺白刃丛棘并一坎而埋之。刘歆、王涉皆自杀。莽以二人骨肉旧臣,恶其内溃,故隐其诛。伊休侯叠又以素谨,歆讫不告,但免侍中中郎将,更为中散大夫。后日殿中钩盾土山仙人掌旁有白头公青衣,郎吏见者私谓之国师公。衍功侯喜素善卦,莽使筮之,曰:“忧兵火。”莽曰:“小儿安得此左道?是乃予之皇祖叔父子侨欲来迎我也。”

《汉书》作为中国历史文献的瑰宝,不仅记录了西汉末年的史实,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其中有关王莽传下的内容,反映了王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变革尝试,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下面是对这段文字逐句的翻译及注释:

  1. 诗句解释
  • 原文:“又闻汉兵言,莽鸩杀孝平帝。”这句话描述了一种传闻,即有汉兵在谈论王莽如何毒杀了汉朝的孝平帝。
  • 译文:又有传言说,王莽用鸩酒毒死了孝平帝(刘子婴)。
  • 注释:这里的“汉兵”指的是汉朝的士兵或将领,而“王莽”是指王莽,他是西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及其政权的象征。
  1. 诗句解释
  • 原文:“莽乃会公卿以下于王路堂,开所为平帝请命金滕之策,泣以视群臣。”这部分叙述了王莽召集公卿以下官员到王路堂,公开其为平帝祈求福寿的策略,并以此向群臣展示他的诚意和悲伤。
  • 译文:王莽于是召集公卿以下的官员到王路堂,公开了他为平帝祈求福寿的方法,并且哭泣来面对群臣。
  • 注释:这里的“王路堂”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方,用于举行重要的仪式或会议。而“金滕之策”是指古代的一种祈愿方法,使用黄金包裹书简并加以密封,象征着对神灵的承诺和敬畏。
  1. 诗句解释
  • 原文:“命明学男张邯称说其德及符命事,因曰:‘《易》言‘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莽’,皇帝之名,‘升’谓刘伯升。‘高陵’谓高陵侯子翟义也。言刘升、翟义为伏戎之兵于新皇帝世,犹殄灭不兴也。”这段话讲述了王莽派遣张邯来宣扬他的统治合法性和天命,张邯根据《周易》的卦辞来解释这些现象。
  • 译文:王莽命令明学男张邯宣称王莽的德性和预言的实现,因此说:“《易》中说‘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莽’,就是皇帝的名字,‘升’是指刘伯升。‘高陵’是指高陵侯子翟义。说刘升、翟义为伏戎之兵于新皇帝世,就像殄灭而不兴旺一样。”
  • 注释:《周易》是一部古代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这里的“伏戎于莽”可能是王莽利用《周易》的卦象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1. 诗句解释
  • 原文:“群臣皆称万岁。又令东方槛车传送数人,言‘刘伯升等皆行大戮’。民知其诈也。”这部分描述了王莽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和力量,下令将一些被视为叛逆的人通过东方的囚车载送,并声称这些人将被处以死刑。然而,这种行为让百姓认识到王莽的欺诈性。
  • 译文:群臣都齐声高呼万岁。又命令从东方用刑车运送几个人,说是刘伯升等人都将被执行死刑。民众知道这是欺骗。
  • 注释:这里的“东方”可能指的是当时的首都洛阳或者某个重要地区。而“槛车”是一种刑具,通常用于囚禁囚犯,并用四匹马拉。
  1. 诗句解释
  • 原文:“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以语大司马董忠,数俱至国师殿中庐道语星宿,国师不应。”这部分讲述了卫将军王涉和道士西门君惠之间的一段对话,以及他们对于未来预言的解读和传播。
  • 译文:此前,卫将军王涉结交了一位修炼道家术数的西门君惠。西门君惠精通天文和谶纬之学,给王涉透露了一种预言说:“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王涉相信了这些话并告诉大司马董忠,多次一起前往国师殿中庐讲论星宿,但是国师没有回应。
  • 注释:这里的“星佑”指的是天上的星辰运行,古人认为星辰的运动可以预兆吉凶祸福。而“刘氏当复兴”则是指汉朝皇室将会复兴。
  1. 诗句解释
  • 原文:“后暋特,汉武帝时亲幸东观。”这部分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
  • 译文:之后,汉武帝时期皇帝亲自来到东观观看。
  • 注释:这里的“暋特”是指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事件或背景,可能是关于汉武帝个人兴趣或某种特殊的行动。而“东观”则是汉代的一个藏书之所,位于洛阳市东面。
  1. 诗句解释
  • 原文:“今新哀都侯小亚,王莽长子,字元庆,少孤。王莽忌其父母在宗子家,故使伊休侯主兵,伊休侯名歆,为侍中五官中朗将,莽怨杀其儿三人,畏大祸至。”这部分讲述了王莽与伊休侯之间的故事。
  • 译文:现在新哀都侯张欣,是王莽的长子,字元庆,因为年少丧父,王莽因为他的父母仍在宗子家中而感到不安,所以派伊休侯主管军事。伊休侯名叫张歆,担任侍中五官中朗将。王莽怨恨地杀害了他的三个儿子。
  • 注释:这里的“伊休侯”是指王莽的儿子张歆。而“侍中五官中朗将”是当时的一种官职,负责宫中的警卫和仪仗事务。

《汉书·传》中的这段记载揭示了王莽政权的建立过程及其内部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展示了王莽的权力野心和行为策略,还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的背景。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家族关系以及社会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