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虚者,非无人也,皆守 其职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有余者,非多财也,欲节事寡也;不足 者,非无货也,民躁而费多也。故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其禁诛, 非所为也,其所守也。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 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 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原人之性,芜不得清明者,物或果之也。羌、 氐、翟,婴儿生皆同声,及其长也,虽重象狄是,不能通其言,教俗殊也。 今三月婴儿,生而徙国,则不能知其故俗。由此观之,衣服礼俗者,非人之性也, 所受于外也。
夫竹之性浮,残以为牒,束而投之水则沉,失其体也;金之性沉,托之于舟 上则浮,势有所支也。夫素之质白,染之以涅则黑;缣之性黄,染之以丹则赤。 人之性无邪,久湛于俗则易,易而忘本,合于若性。故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 水欲清,沙石氵岁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惟圣人能遗物而反己。夫乘舟而惑 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夫性,亦人之斗极也。有以自见也,则不失物之 情;无以自见,则动而惑营。譬若陇西之游,愈躁愈沉。孔子谓颜回曰:“吾服 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虽然,汝虽忘乎吾,犹有不忘者存。”孔子知其本 也。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是故 不闻道者,无以反性。故古之圣王,能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施四 海。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若玺之抑埴,正与之 正,倾与之倾。故尧之举舜也,决之于目;桓公之取甯戚也,断之于耳而已矣。 为是释术数而任耳目,其乱必甚矣。
诗句释义如下:
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
译文:
国家治理得越混乱,国家就会显得越繁荣;国家治理得越好,国家就变得越空虚;国家灭亡时,其储备似乎还不足。
注释:
- 虚者,非无人也,皆守 其职也(虚,不是没有人的意思,而是人们各自坚守自己的职务)
- 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盛,并不是有很多人的意思,而是人们都在追求事物表面的细节)
- 有余者,非多财也,欲节事寡也(有余,并非是因为有很多财富,而是人们想要节制琐事)
- 不足者,非无货也,民躁而费多也(不足,并非是缺乏货物,而是民众焦躁且花费过多)
- 先王之法籍,非所作也,其所因也(先王的法规和制度,并非由个人所创造,而是依据某种原则形成的)
- 其禁诛,非所为也,其所守也(法律的禁令和惩罚,并非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遵循一种规则或理念)
- 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治理万物的人并不依赖万物本身,而是依靠和睦相处;治理和睦相处的人并不依赖于和睦相处本身,而是依靠人心;治理人心的人并不依赖于个人,而是依赖欲望;治理欲望的人并不依赖于欲望本身,而是依靠本性;治理本性的人并不依赖于本性本身,而是依靠道德;治理道德的人并不依赖于道德本身,而是依靠自然之道。)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齐俗训”中关于治国和个人修养的论述,阐述了治国理政和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它强调,治理国家和治理人心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和原则,不能仅仅依赖个人的意愿或情感。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