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问于无穷子曰:“子知道乎?”无穷子曰:“吾弗知也。”又问于无为“吾知道有数。”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太清又问于无始曰:“向者,吾道于无穷,曰:‘吾弗知之。”又问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曰:‘其数奈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吾所以知道之数也。’若是,则无为知与无穷之弗知,孰是孰非?”无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浅;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太清仰而叹曰:“然则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之为知邪?”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淮南子·道应训 翻译与注释

译文

淮南子的《道应训》中讲述了太清向无穷子、无为和无始请教关于知识的问题。无穷子说,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道”。无为之回答,他认为他知道道的规律,即可以柔弱也可以刚强,可以柔和也可以坚强,可以阴暗也可以光明,可以包容天地,也可以应对各种情况。而无始则认为,虽然无穷子的无知更深入,但无为的所知却相对浅薄;虽然无为的知识更精深,但这仅是他的知识表面,而非真正的理解。

诗句

  • “太清问于无穷子曰:‘子知道乎?’” —— 太清向无穷子询问是否知道自己是否知道道。
  • “吾弗知也。” —— 无穷子回答说他不知道。
  • “又问于无为‘吾知道有数’。” —— 太清又向无为询问道是否有特定的规则或数量。
  • “吾知道之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窈,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 —— 无为描述道的规则。
  • “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 这是无为我了解道的数量和特性的原因。
  • “向者,吾道于无穷,曰:‘吾弗知之。’又问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曰:‘其数奈何?’” —— 太清在向无穷子和无为询问后,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解。
  • “无始曰:‘弗知之深,而知之浅;弗知内,而知之外;弗知精,而知之粗。’” —— 无始解释为何无穷子和无为对“道”的理解不同。
  • “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 老子通过这句话表达出如果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良,那么真正的善就不存在了,因为知道就是不知道。

赏析

本篇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不同的人对于“道”的不同理解和认知。无穷子和无为虽然都声称自己知道“道”,但他们所理解的“道”却是不同的。无穷子认为自己无知,而无为则认为他自己有所了解。无始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他们的理解会有这样大的差异,揭示了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道”。最后,老子的观点强调了真正智慧的表现是沉默,而不是言语。这反映了道家哲学中对言语的警惕,以及认识到言语并不能全面反映事物的真理和本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