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为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可陶冶而变化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此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者也。若王之所问者,齐也;田骈所称者,材也。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

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府库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听也。九日,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也;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也,何以异于枭之爱其子也?故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淮南子·道应训》中的诗句及其译文
从哲学思想到历史事件

  1.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
  • 田骈用道家的无为政治理念回答齐王的问题
  • 强调治国应以道德和智慧为先
  1. 王应之曰:“寡人所有,齐国也。道术虽以除患”
  • 王自述其对国家治理的理解与方法
  • 提出利用道术消除国家隐患的想法
  1. 道术虽以除患
  • 探讨道术在解决国家问题上的作用
  • 强调通过道术达到治政的目标
  1. 愿闻国之政”
  • 表达对齐国政治事务的关注
  • 寻求治国之道,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 “臣之言无政”
  • 田骈认为无为而治是最佳治国方式
  • 强调不要过分干预,让事物自我发展
  1. “而可以为政”
  • 指出虽然不直接参与国政,但仍可为国家做出贡献
  • 说明即使是普通人也能为国政出力
  1. “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为材”
  • 比喻治国如修木,无需刻意雕琢即可使用
  • 强调自然法则与治国原则相通
  1. “愿王察其所谓”
  • 希望齐王能够理解并接受这种治国理念
  • 强调只有正确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治国之道
  1. “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
  • 鼓励齐王采纳这种非强制性的政治手段
  • 暗示通过自身修养和德行来治理国家
  1. “虽无除其患害”
  • 即使不能完全消除所有问题
  • 但也要保持一种平和、自然的状态
  1.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 描述国家应有的宽广胸怀与包容性
  • 强调国家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声音
  1. “可陶冶而变化也”
  • 比喻国家的治理需要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 强调国家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1. “齐国之政,何足问哉!”
  • 表示齐国的具体情况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如何运用道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1. 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形之象”者也
  • 引用老子关于无形无状的概念来说明道的无形无迹
  • 强调道是超越具体形式的存在
  1. 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府库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听也。九日,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也;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也,何以异于枭之嘴也?故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