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予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乎?”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赫对曰:“臣之所言不可,则不能安周;臣之所言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弗安而安者也。故老子曰:“大制无割,故致数舆无舆也。”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赣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辞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受教顺可施后世,非独以适身之行也。今国之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金,则不复赎人。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亦可谓知礼矣。故老子曰:“见小曰明。”
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夫差之所以自刭于干遂也。”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诗句: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予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
译文:薄疑向卫嗣君传授帝王的治国之道。卫嗣君回答道:“我所拥有的,只是一千辆兵车罢了。希望能接受您的教诲。”
注释:薄疑,即薄疑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智者。他向卫嗣君传授治国之术,旨在帮助卫嗣君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赏析:此句反映了薄疑子对卫嗣君的期望和鼓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能够帮助卫嗣君提升治理国家的能力,使国家更加强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卫嗣君的信任和认可,相信他有能力接受并运用这些治国之术。
接下来是第二句的翻译与注释: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译文:杜赫向周昭文君阐述如何安定天下的道理。文君对杜赫说:“我愿意学习您所说的安定天下的方法。”
注释:杜赫,即杜赫子,是周朝的一位政治家。他向周昭文君阐述了如何通过安定天下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周昭文君则是周朝的一位贤明君主,他虚心接受杜赫的建议,表示愿意学习这些方法来安定周朝。
赏析:这两句诗展现了杜赫子向周昭文君阐述安定天下的重要性。他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周昭文君传达了安定天下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安定天下的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接着是第三句的翻译与注释: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不可,则不能安周;臣之所言可,则周自安矣。”
译文:周昭文君对杜赫说:“我愿意学习您所说的安定天下的方法。”杜赫回答道:“如果我说的不对,就不能安定周朝;如果我说的对,那么周朝自然会安定。”
注释:文君,即周昭文君,她是周朝的一位贤明君主。她虚心向杜赫请教如何安定国家的问题。杜赫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向周昭文君阐述了安定天下的理论和方法。
赏析:杜赫子的回答深刻地阐述了安定国家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如果他所提出的安定国家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周朝自然会安定下来。这表明了他对于安定国家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他也强调了周昭文君虚心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她积极采纳他的建议。这种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句的翻译与注释:故老子曰:“大制无割,故致数舆无舆也。”
译文:《老子》中说道:“大道至简,无需分割;所以能够聚集众多车辆而无需额外增加一辆车。”
注释:这里的“老子曰”指的是《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大道至简,不事张扬,却能成就大事。通过这一比喻,老子强调了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治国理念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许多政治领袖都试图通过简约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老子对于治国方略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治国之道并非在于繁复复杂的制度或手段,而在于遵循自然的道法。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支持,让人民能够自主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