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故老子曰:“修之身,其德乃真也。”
桓公读书于堂,轮扁斫轮于堂下。释其椎凿,而问桓公曰:“君之所读者,何书也?”桓公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其人焉在?”桓公曰:“已死矣。”轮扁曰:“是直圣人之糟粕耳。”桓公曰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读书,工人焉得而讥之哉!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然。有说。臣试以臣之斫轮语之。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不甘不苦,应于手,厌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老而为轮。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淮南子·道应训 逐句释义及赏析
#### 原文
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对曰:“何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楚王曰:“寡人得立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任于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 译文
楚国的君主(楚庄王)询问(詹何)治理国家的方法,詹何回答说:“你对于个人的修养了解得很清楚,但似乎不了解国家的治理。”楚王说:“我能够确立宗庙和社稷,希望能学习如何维护它们。”詹何回答说:“我从未听说过因为个人修养良好而导致国家混乱的人,也没见过因为个人有过失而让国家繁荣昌盛的事。因此,根本在于自身修养,不敢谈论国家的末节。”楚王说:“好吧。”
#### 注释
-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 **詹何**:传说中的古代智者。
- **治国奈何**: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
- **身治而国乱**:指个人的不道德行为会导致国家混乱。
- **身乱而国治**:指个人的腐败堕落可能会带来国家的繁荣。
#### 赏析
在《淮南子·道应训》中,楚庄王与詹何的对话揭示了个人品德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对话,作者强调了领导者必须首先注重个人修养,因为只有当领导者本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时,才能真正地引导和影响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这段对话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德政先于法治。它表明,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稳定与其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密切相关。一个品德高尚的领导,能够为下属树立榜样,并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整个国家的氛围和风气。这种从上至下的德治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通过詹何的回答,作者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领导者不仅要关注国家大事,更要注重个人修为的提升。只有当领导者自身能够做到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时,才能有效地管理和引领国家,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中国,也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淮南子·道应训》中的这段对话,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个深刻的哲理启示,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时代背景下,个人修养始终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