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夫国家之安危,百姓之治乱,在君行赏罚。夫爵赏赐予,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民之所怨也,臣请当之。”宋君曰:“善。寡人当其美,子受其怨。寡人自知不为诸侯笑矣。”国人皆知杀戮之专,制在子罕也,大臣亲之,百姓畏之,居不至期年,子罕遂却宋君而专其政。故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徐冯曰:“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书者,言之所出也。言出于知者,知者藏书。”于是王寿乃焚书而舞之。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疏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故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诗句
1 “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这里提到“司城子罕”是宋国的宰相。他告诉宋君关于国家安危与百姓治乱的关键——在于国君如何施行赏罚。
“夫爵赏赐予,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民之所怨也,臣请当之。”:这句话说明了爵位和赏赐是民众喜爱的事情,而杀戮和惩罚则是民众所厌恶的。子罕自愿承担这些职责。
“居不至期年,子罕遂却宋君而专其政。”:由于子罕的决策,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让宋君失去了权力,从而独揽了政权。
“故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在这里指出,像鱼一样,不能离开它的环境(比喻国家的治理),并且国家的强权工具(比喻治国的手段)是不能展示给别人看的。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徐冯曰:“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这里的王寿带着书籍到处走,遇到徐冯并被告知“事情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行动的,变化是由时机决定的。”
“于是王寿乃焚书而舞之。”:王寿决定焚烧书籍,以此庆祝或表达某种决心。
“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在这里说,过多的言语可能会导致困境,所以最好的策略是不发表太多意见,保持中立。
“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疏揖,北面立于殿下。”:这是一个描述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的场景。子佩向庄王提出请求,庄王接受了。
“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庄王询问子佩为什么未能前往赴宴,暗示可能有过错。子佩解释说他去过一个名叫”强台”的地方,那个地方非常美丽,可以远望料山,面对方皇,左临江南水系,右靠淮河,那里的乐趣让人忘记了死亡。但他认为他的德行不够格享受这种乐趣。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老子在这里强调避免诱惑的重要性,以防止内心的混乱。
译文
司城子罕相宋国时,对宋君说:“国家的安全与否,民众的治理是否得当,关键在于国君能否恰当地执行赏罚。”
子罕建议自己承担赏罚的职责,即使这样做可能会让他遭受怨恨。
不到一年,子罕就完全取代了宋君,成为了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道德经》中说道:“鱼不能离开深水,一个国家的权力如同锋利的武器,不应该轻易展示给外人看。”
王寿携带着书卷四处行走,在周朝遇见徐冯,徐冯告诉他事物的变化取决于时机,善于观察的人不会频繁发言。
随后,王寿烧毁了书籍,并跳舞庆祝这一举动。
老子进一步教导说:“过多的言论会导致困难,最好的办法是不发表过多的言论。”
令尹子佩向庄王提出饮酒的请求,得到许可后,他恭敬地向庄王鞠躬并站立在殿下。
子佩解释道他曾经去过一个名叫”强台”的地方,那是一个美丽的地点,可以远望料山,面朝广阔的江水和淮河。
他认为自己如果去那里会忘记死亡的快乐,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享受那里的美景。
因此,老子提醒我们应避免不必要的诱惑,以防止心灵的混乱。
赏析
这个故事通过几个关键的人物和事件展示了权力、责任与自我牺牲的主题。司城子罕的选择反映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与决断力,而老子的教诲则提供了一种哲学指导,即在面对诱惑时应保持冷静和自制。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扮演着重要而微妙的角色,共同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故事不仅传递了道德教训,还描绘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复杂情感的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