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为楚令尹,适魏。问屈宜若曰:“王不知起之不肖,而以为令尹。先生试观起之为人也。”屈子曰:“将奈何?”吴起曰:“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屈子曰:“宜若闻之,昔善治国家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今子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有余,而绥其不足;是变其故,易其常也。行之者不利。宜若闻之曰:‘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人之所本也。’今子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人之所本,逆之至也。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行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宜若闻之,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惑吾王之数逆天道,戾人理,至今无祸。差须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子曰:“成形之徒,不可更也。子不若敦爱而笃行之。”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诗句
淮南子 · 道应训
译文
在楚国担任令尹的吴起到了魏国,他询问屈宜若:“大王不了解我的才能,却任命我为令尹。先生试着观察一下我的为人吧。”屈宜若问:“那您打算怎么办呢?”吴起回答:“我将削弱楚国的爵位,改变其封赏体系;减少他们的剩余,安抚他们不足的地方;磨砺武器,以争夺天下利益。”屈宜若说:“您听屈宜若说过,过去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变易常规。现在你将削弱楚国的爵位,改变它的封赏体系;减少他们的剩余,安抚他们不足的地方;这改变了原来的规矩,改变了常法。实行这样的政策,是不利的。屈宜若说过:‘愤怒是一种违背道德的行为,战争是凶器。争斗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现在您阴谋违背道德,喜好使用凶器,开始人们生活的本源,这是最糟糕的事情。况且您用鲁国的兵器,不应得志于齐国,但却去追求它;用魏国的兵器,不应得志于秦国,却能得到它。屈宜若说过,不是祸害别人就不能造成祸患。我原本怀疑大王多次违背天道,违背人伦,到现在没有祸患。只有依靠您的智慧才能解决。”
注释
- 淮南子·道应训:这是《淮南子》中的一部分篇章,涉及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
-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为楚悼王任令尹(相当于宰相),后因直言得罪而离开楚国。
- 楚令尹:楚国的高级官员,主要负责国家的行政工作。
- 魏国:当时中国的重要国家之一,地处中原,地理位置相对重要。
- 屈宜若:这里指屈宜若可能是一位智者或顾问人物,与吴起讨论治国策略。
- 鲁国兵:指鲁国的军力,表明使用鲁兵可能不会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成功。
- 魏兵:指魏国的军力,意味着使用魏国的兵力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 怒者,逆德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为愤怒是一种违背道德的行为。
- 兵者凶器也:同样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指战争是凶险的事。
- 挫其锐,解其纷:来自道家的经典著作,意思是要削弱对方的锐气,解决纷争。
- 和其光,同其尘: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味着要调和其光芒,使其融入尘土,引申为低调行事,与世无争。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治理和军事策略的看法。从诗中可以看出,吴起主张通过削弱楚国的势力来改革政治制度,同时强调了克制情绪和避免过度斗争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不争的理念。然而,这种策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可能会被视为激进和危险的,因为它涉及到改变既有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平衡。因此,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变革的恐惧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