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曰:知足不辱。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士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处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是以免三怨,可乎?”故老子曰:“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大司马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钩芒。大司马曰:“子巧邪?有道邪?”曰:“臣有守也。臣年二十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以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而况持而不用者乎?物孰不济焉!故老子曰:“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淮南子·道应训

公仪休任鲁国相国时,十分喜爱吃鱼。但有一次全国送来的鱼,他却没有接受。他的弟子们纷纷来劝阻他:“夫子您如此喜爱吃鱼,却不接受这些鱼,这是为什么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特别喜爱吃鱼,所以不接受这些送来的鱼。如果接受了这些鱼就能免于担任相国的官职;即使我特别喜欢吃鱼,也不能满足自己的口欲。但如果不接受这些鱼,我就能长久地满足自己的口欲。”这里体现了一个道理: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能真正地满足自己。老子曰:“退身而身先,超脱而身存,这不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吗?所以能够成就自己的私欲。”另一种解释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

狐丘的老丈人告诉孙叔敖说:“人们有三种怨恨的来源,你明白吗?”孙叔敖问:“那是什么来源呢?”狐丘的老丈人说:“爵位高的人,士人妒嫉他;官位大的人,君主讨厌他;俸禄厚的人,别人怨恨他。”孙叔敖说:“我的爵位越升越高,我的心态越降越低;我的官职越大,我的心越小;我的俸禄越厚,我的施舍越广。这样我就免除了三种怨恨,可以吗?”因此老子曰:“尊贵必须从卑贱做起,地位高必须以地位低为基础。”

有个大司马捶钩的技术非常高明,到了80岁的时候还能不失去锤锋的锐利。有人问他:“您真是非常灵巧吗?还是有道术在身?”大司马说:“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守住了本职本分。我二十岁时爱好捶钩,对于其他东西都没有兴趣。不是因为我捶钩才去察知它的好坏。”因此,被使用的人一定是被不用的人所利用,而用来长久地发挥其作用。更何况是拿着却又不被使用的呢?万物没有不能济通的!因此老子曰:“从事于道的人,与道同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