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三击之。”王俯而泣,涕沾襟,起而拜群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轻下其臣,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老子曰:“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祸且当君。虽然,可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使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谁为君乎?宁独死耳!”子韦曰:“可移于岁。”公曰“岁,民之命;岁饥,民必死矣。为人君而欲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者乎?是寡人之命,固已尽矣!子韦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再拜曰:“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天必有三赏君。今夕星必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奚以知之?”对曰:“君有君人之言三,故有三赏,星必三徙舍。舍行七里,三七二十一,故君移年二十一岁。臣请伏于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请死之。”公曰:“可”。是夕也,星果三徙舍。故老子曰:“能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译文
晋王庄王因先君不讨伐楚国,而晋军却伐楚,认为过责在自身。晋王请三击之。庄王说:“先君时晋不曾伐楚,臣时晋伐楚,是臣之罪。”请三击。庄王垂泪,涕沾襟,拜谢诸大夫。晋国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轻其臣,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老子曰:“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景公忧,召子韦问焉。子韦言荧惑是天罚;心是宋分野,祸当君。可移于宰相。景公曰:“民死,寡人谁为君乎?宁独死耳!”子韦言可移于岁。景公曰:“岁,民命;岁饥,民必死矣。为人君欲杀其民以自活,其谁以我为君乎?此乃国君命已尽。”子韦无复言。景公还走,北面再拜曰:“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三言,故有赏。今夕星必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景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君有三言,故有三赏。星必徙三舍者,行七里,三七二十一,故君延年二十一岁。”“臣请伏于陛下以伺之。星不徙,臣请死之。”
注释
- 淮南子·道应训:这是《淮南子》中的一篇,讨论君主的治国之道和与自然的关系。
- 晋王庄王: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国王晋悼公。
- 先君之时:指前朝时期,即先君的时代。
- 及孤之身:指晋悼公本人。
- 三舍不止:古代军事术语,比喻距离远或时间久。
- 老子曰:这里引用的是道家哲学著作《老子》中的观点。
赏析
《淮南子·道应训》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君主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和错误时的自我反省和改正态度。庄王的故事强调了君主应该从自身的过失中学习,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从而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故事中的景公虽然面临国难,仍然能够反思自己的责任,并向贤者请教,显示出他愿意接受批评和建议的态度。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政治、商业还是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并寻求改进,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