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纣闻而患之,曰:“余夙兴夜寐,与之竞行,则苦心劳形,纵而置之,恐伐余一人。”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义而善谋,太子发勇敢而不疑,中子旦恭俭而知时。若与之从,则不堪其殃;纵而赦之,身必危亡。冠虽弊,必加于头。及未成,请图之。”屈商乃拘文王于羑里。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贝百朋,玄豹、黄罴、青豻、白虎文皮千合,以献于纣。因费仲而通。纣见而说之,乃免其身,杀牛而赐之。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剖比干,剔孕妇,杀谏者。文王乃遂其谋。故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诗句:
宁越困穷,欲谒齐桓公,自卫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译文:宁越因生活贫困,想去谒见齐桓公,从卫国出发到达齐国都城,在傍晚时分住在城门外面。

注释:

  • 宁越: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学者和军事家,以善用道术闻名。
  •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是齐国的国君,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著称。
  • 自卫至齐:宁越自卫地出发前往齐国都城,表明了他对齐国的向往和对齐桓公的尊敬。
  • 郭门之外:指城门之外的区域,古代城市中用于居住和休息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宁越为了求学和交流而长途跋涉,不惜从卫国到齐国的经历。诗中的宁越形象生动,体现了他不畏艰难、追求学问的精神。通过宁越的故事,诗人传达出对知识探索和学术交流的渴望,以及这种追求对于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在追求政治理想和国家治理方面的一种积极态度,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发展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