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故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子发攻蔡,逾之。宣王郊迎,列田百顷,而封之执圭。子发辞不受。曰:“治国立政,诸侯入宾,此君之德也;发号施令,师未合而失敌遁,此将军之威也;兵陈战而胜敌者,此庶民之力也。夫乘民之功劳,而取其爵禄者,非仁义之道也。”故辞而弗受。故老子曰:“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三日。三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一二日将降矣。”君曰:“吾不知原三日而不得下也。以与大夫期,尽而不疲,失信得原,吾弗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若此,可弗降也?”遂降。温人闻,亦请降。故老子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故“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诗句

  • “昔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
  • “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
  • “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
  • “对曰:无有。’”
  • “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
  • “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
  • “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 “故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 “子发攻蔡,逾之。宣王郊迎,列田百顷,而封之执圭。子发辞不受。”
  • “曰:’治国立政,诸侯入宾,此君之德也;发号施令,师未合而失敌遁,此将军之威也;兵陈战而胜敌者,此庶民之力也。夫乘民之功劳,而取其爵禄者,非仁义之道也。’故辞而弗受。”
  • “故老子曰:’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 “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三日。三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一二日将降矣。’君曰:’吾不知原三日而不得下也。以与大夫期,尽而不疲,失信得原,吾弗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若此,可弗降也?遂降。温人闻,亦请降。’”
  • “故老子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故”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译文

  1. 公孙龙在赵国时期曾对弟子们说:“没有能力的人,我是不会与他交往的。”有一天,有个穿着粗布衣服、系着皮带绳的人见到公孙龙并声称自己会呼唤,公孙龙回头对他的弟子们说:“我们这里是不是应该有擅长呼唤的人?”弟子回答:“没有人擅长呼唤。”于是公孙龙就给这个人安排了弟子的身份。
  2. 过了几日,公孙龙前往劝说燕王,当他来到河边时,看到有人正在渡河,便叫来会呼唤术的人让他呼唤那个人。那人一呼唤,那个人便过来了。所以他说:“圣人在世间处世,不会排斥有技艺的人才。”老子说:“人不要抛弃别人,也不要丢弃物品,这就是所说的继承光明。”
  3. 子发率军攻打蔡国,越过了城池。楚宣王出城迎接,还准备了田地一百顷作为赏赐,但被子发拒绝,并说:“治理国家,立定政务,让诸侯前来朝拜,这是君王的德行;发出号令,指挥军队,却失去了敌人逃走,这是将军的威严;战斗时战胜敌人,这是民众的力量。利用民众的功劳来获取爵位和俸禄,这不是仁义之道。”因此他拒绝并不肯接受。所以老子说:“功成之后不居功。只有不居功的人,才能够长久不退。”
  4. 晋文公率军讨伐原国,约定三日后原国投降。到了期限,原国却没有投降。晋文公下令撤兵。军中的将领说:“原国最多再过一两日就会投降吧?”晋文公说:“我不了解原国为何过了三天还不投降。按照约定时间撤退,我们没有疲惫,如果失去了信用而让原国投降,我也不做。”原国人得知此事,说:“有这样的君王,原国怎么能不投降呢?”最终原国投降了。温人也听说此事后请求投降。所以老子说:“深远啊幽暗啊,其中藏着真气,其中充满了诚信。”所以“美好的话语可以赢得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得到赞誉”。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原则。首先,它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即使他们是无能的或不被重视的人,也不能忽视他们的价值。其次,诗中提到的“窈兮冥兮”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状态,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最后,通过故事传达了诚信和道德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