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盗乎?”跖曰:“奚适其无道也!夫意而中藏者,圣也;入先者,勇也;出后者,义也;分均者,仁也;知可否者,智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之。”由此观之,盗贼之心,必托圣人之道而后可行。故老子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明又复往,取其枕。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乃还师而去。故曰:无细而能薄,在人君用之也。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诗句:
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
尹佚曰:“使之时而敬顺之。”
译文:成王向尹佚请教治国之道,问道:“我有什么德行,才能让百姓亲近他们的主人?”尹佚回答说:“让他们适时地恭敬顺从。”
注释:
- 成王(周朝的国王):周代的君主,这里指代提问者。
- 尹佚(古代官员):此处为尹佚,作为智者或顾问被提及,他可能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长者。
- 时:适时。
- 敬顺之:指百姓在适当的时机对君王表现出恭敬和顺从的态度。
赏析:
这段对话反映了成王对于政治理念的困惑,以及他对尹佚智慧的求教。尹佚的回答揭示了一个核心道理:只有君王能够适时地展现出他们的德行,并让百姓感受到这种德行,百姓才会真正地亲近和尊敬他们的主人。这是一种政治哲学,强调了领导者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民关系”的重要观念,即统治者应以身作则,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