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治亶父三年,而巫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见得鱼释之。巫马期问焉,曰:“凡子所为鱼者,欲得也。今得而释之,何也?”渔者对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得者小鱼,是以释之。”巫马期归,以报孔子曰:“季子之德至矣。使人暗行,若有严刑在其侧者。季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问之以治,言曰:‘诫于此者刑于彼。’季子必行此术也。”故老子曰:“去彼取此。”
罔两问于景曰:“昭昭者,神明也?”景曰:“非也。”罔两曰:“子何以知之?”景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辉烛四海,阖户塞牖,则无由入矣。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而不可为象,俯仰之间而抚四海之外。昭昭何足以明之!”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译文】
季子治理亶父三年,巫马期穿着粗布衣服,改变容貌,前往观察教化。他看到有人捉到鱼后便把它放掉。巫马期问他:“先生你捉到这条鱼的目的是什么?现在捉到了却要放掉,这是为什么呢?”渔夫回答说:“季子不想让人捉到小鱼,因为他捉到的可能是小鱼,所以才会放掉。”巫马期回家后,将此事报告给孔子说:“季子的德行真是达到了极点。让人暗中行事,仿佛有严厉的刑罚在旁边。季子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孔子说:“我曾经问季子如何治理政事,他说:‘诫于此者刑于彼。’季子必定是实行了这一方法。”
老子曰:“去彼取此。”
罔两向景(影子)问道:“昭昭者,神明也?”景回答说:“不是这样的。”罔两说:“您是如何知道的?”景说:“扶桑承受着太阳的光辉,日照宇宙,明亮的光晖洒满四方。关闭门窗,就无法进入其中。如果神明具有四通八达的特性,无所不在,上可触及天界,下可盘绕地面。它化育万物而无法用形象来描述,俯仰之间就能抚慰四海之外。明亮又怎能足以说明它的存在呢!”
【注释】
- 季子:指季孙氏之子子思,字子家。他治亶父三年,即任亶父大夫三年。
- 巫马期: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姓巫名马期,曾受孔子的教诲。
- 巫马期絻衣短褐:巫马期身着简陋的衣服,以示朴素无华。
- 易容貌:改变外表和神态,以符合某种场合或身份。
- 观化:观察教化。
- 得鱼释之:得到鱼却不贪恋,放下它。
- 季子不欲人取小鱼:季子不希望别人只取小鱼儿,而是要让大鱼被捕捉。
- 巫马期归:巫马期回来报告这件事。
- 孔子曰:“丘尝问之以治,言曰:‘诫与此者刑于彼。’”:孔子回答:“我曾经询问过季子如何治理政事,他说:‘告诫在这里的人,对在那里的人施行刑罚。’”
- 罔两:影子,这里指季子的影子。
- 景曰:“非也。”:影子回答:“不,并非如此。”
- 罔两曰:“子何以知之?”:影子又问:“您是如何知道的?”
- 景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昭昭之光,辉烛四海。”:影子解释说:“阳光照耀大地,明亮的光线普照万物。”
- 阖户塞牖:关闭门户,不让光亮进来。比喻闭塞不通,与外界隔绝。
- 若神明:如同神明一般。
- 四通并流:四面八方、上下贯通。
- 无所极:没有界限、范围。
- 上际于天:上可达天界。
- 下蟠于地:下能盘绕大地。
- 化育万物而不可为象:化育万物却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来形容。
- 俯仰之间而抚四海之外:形容其影响深远、范围广大。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事物,可以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赏析】
本段通过季子与渔夫的对话,揭示了“慎微”的道理。季子治理亶父三年,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地做了一件小事,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他告诉人们,治理国家就像捕捞大鱼一样,不能贪图小利,而应该追求长远的目标。这启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应该注重细节,关注大局,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