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淳于髡以从说魏王,魏王辩之。约车十乘,将使荆,辞而行。人以为从未足也,复以衡说,其辞若然。魏王乃止其行而疏其身。失从心志,而又不能成衡之事。是其所以固也。夫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技能虽多,不若其寡也。故周鼎著倕,而使啮其指,先王以见大巧之不可也。故慎子曰:“匠人知为门,能以门,所以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门”。
墨者有田鸠者,欲见秦惠王。约车申辕,留于秦,周年不得见。客有言之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甚悦之。予以节,使于秦。至,因见。予之将军之节。惠王见而说之。出舍,喟然而叹,告从者曰:“吾留秦三年不得见,不识道之可以从楚也。”物故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绳,至所极而已矣。此所谓《管子》“枭飞而维绳”者。
《淮南子·道应训》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纂的道家思想著作,其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齐人淳于髡: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他曾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深受齐威王的信任和重用。
约车十乘:魏王与淳于髡约定用车十辆,准备去荆(今湖北荆州)国进行外交活动。然而,在出发前,淳于髡辞而不行,这引起了魏王的好奇和不解。
将使荆:魏王认为淳于髡是因为未曾从师学习到真正的技艺,所以不能理解“不拘小节”的道理,于是决定让他随楚军前往荆国。
辞而行:淳于髡得知楚军即将前来,便立即告辞,没有随楚军一起前往荆国。
人以为未足也:有人对魏王说,淳于髡因为从未跟随师傅学习过,所以不能真正理解“不拘小节”的道理。魏王因此认为淳于髡仍然有可塑性,应该继续培养他。
又以衡说之:淳于髡的言辞若即若离,让魏王产生了误解,认为他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这种“固本”的态度虽然暂时稳住了局势,但也暴露了他技能上的不足。
其说然也:尽管淳于髡的言辞看似有理,但魏王并没有完全接受他的观点。
因遂止其行:最终,淳于髡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被迫停止自己的计划。
遂疏其身:由于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淳于髡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计划,从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淮南子·道应训》通过淳于髡的故事,揭示了人在追求目标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