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觞诸大夫于曲阳,饮酒酣,文侯喟然叹曰:“吾独无豫让以为臣乎?”蹇重举白而进之,曰:“请浮君。”君曰:“何也?”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文侯受觞而饮釂不献。曰:“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故老子曰:“国家昏乱有忠臣。”

孔子观桓公之庙,有器焉,谓之宥卮。孔子曰:善哉!予得见此器。”顾曰:“弟子取水。”水至,灌之。其中则正,其盈则覆。孔子造然革容曰:“善哉,持盈者乎!”子贡在侧曰:“请问持盈。”曰:“益而损之。”曰:’何谓益而损之?”曰:“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是故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反此五者,未尝不危也。”故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不新成。”

淮南子·道应训
魏文侯在曲阳设宴招待大夫们,酒喝得正高兴时,文侯感叹道:“我是否也缺少豫让那样的忠臣呢?”蹇重就举起酒杯敬献给文侯。文侯问:“这是什么意思?”蹇重的答话是:“臣听说,有命运的君主,不知道孝子;有道德的君主,不知道忠诚的臣子。豫让那样的君主又如何呢?”文侯接受了蹇重的敬酒却并没有喝下去。他说:“如果没有管仲、鲍叔牙那样的贤臣,所以我能有豫让那样的功勋。”因此老子说:“国家混乱的时候,就有忠臣。”孔子参观桓公的庙宇,看到一种叫做宥卮的器皿,孔子赞叹说:“好器具啊!我有幸见到了这个器皿。”回头对弟子说:“取水来!”等水来了后,孔子把水倒进去。水满则溢,盈则覆。孔子顿时改变脸色严肃地说:“好器具啊!懂得持盈之道的人啊!”子贡在旁边听后问道:“请问什么是持盈之道?”孔子回答说:“增益而减损之。”子贡又问:“如何做到增益而减损之呢?”孔子回答:“事物发展到极盛就要衰败,快乐至极就会悲伤,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到了满月就会亏缺。所以聪明睿智的人,以愚钝自守;多闻博学的,以浅陋自守;武力勇敢的,以畏惧自守;富贵显赫的,以节俭自守;恩泽施及天下的,以谦让自守。这五点,是先王用来保守天下而不至于失去的;与此相反,就是危险的根源。”所以老子说:“服此道者不欲盈。只有不使盈满,才能弊绝而新成。”
赏析:
这是《淮南子》中的一段故事。魏文侯设宴招待大夫们,酒喝到酣畅之际,文侯发出感叹。他感慨自己是否也有豫让那样的忠臣。蹇重就举杯向文侯敬酒。文侯问他是什么意思,蹇重说:“臣听说,有命运的君主,不知道孝子;有道德的君主,不知道忠诚的臣子。豫让那样的君主又如何呢?”文侯接受了蹇重的敬酒,却没有喝。文侯说:“没有管仲、鲍叔这样的臣子,所以我能有豫让那样的功勋。”然后,文侯引用老子的话:“国家混乱的时候,就有忠臣。” 接着,孔子参观桓公的庙宇,看到一种叫做宥卮的器皿(注:宥,通“舀”,指古代盛放液体的器皿),孔子对此赞不绝口。然后,孔子又提到“子贡在旁听后问道:‘请问什么是持盈之道?’”孔子解释说:“增益而减损之。”子贡又问:“如何做到增益而减损之呢?”孔子最后说:“只有不使盈满,才能弊绝而新成。”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道理。例如,文侯和蹇重的谈话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他们的对话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于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
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古代人们对于礼仪、道德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