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问太公曰:“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太公曰:“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扰之教,彼皆乐其业,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于是乃去其瞀而载之木,解其剑而带之笏。为之三年之丧,令类不蕃,高辞卑让,使民不争。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繁文滋礼以弇其质,厚葬久丧以亶其家,含珠鳞、施纶组以贫其财,深凿高垄以尽其力,家贫族少,虑患者贫,以此移风,可以持天下弗失。”故老子曰:“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也。”
淮南子·道应训
武王问太公:寡人伐纣,天下诸侯都归附我,这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我担心后世用兵不休,斗争不止,怎么办?太公说:你说得对,这是君王的疑问!没有得兽的人,只怕伤口太小;已得兽,又只怕伤肉太多。君王如果想长久地控制它,就堵塞百姓的嘴,使他们做无用的事,烦扰他们的教令。他们都乐意做他们喜欢的事,满足他们的心意,昭昭然而冥冥然,于是他们就去掉那些迷惑人心的视听,把它装在木头里,解开剑带在笏上。给他们三年的丧期,让他们不生育后代,高傲地推辞卑下地谦让,使他们互不相争。用酒和肉来招待他们,用竽和瑟来娱乐他们,用鬼神来吓唬他们,用繁复的礼文滋事来削弱他们的本质,用厚葬久丧来消耗他们的财富,用含珠鳞、施纶组来穷困他们的财物,用深沟高垒来耗尽他们的力气,家贫族少,有顾虑的都是贫穷的人,用这办法移风易俗,就能保住天下不失。所以《老子》说:“教化而想有所作为。我将用无名的自然朴木来镇住。”
赏析:
本篇选自《淮南子·道应训》,是一篇讲政治的文章。全文通过武王与太公的对话,论述了治国安民的一些措施,即“为天下牧”之道。文中强调要消除战争,安定人民生活,以使社会得以安宁,从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文章语言质朴简练,富有说服力。
一、“未得兽者……王若欲久持之”
这一部分讲的是如何避免战争。作者认为,要想避免战争,必须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老百姓安居乐业,就不会去打战,也就不可能发生战争。所以,国家要想长久地统治下去,就要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具体做法就是“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让百姓过着无为而治的闲适生活。同时“烦扰之教”、“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这些都会让人们觉得生活空虚无聊,从而减少战争的发生。
二、“为之三年之丧……高辞卑让”
这一段讲的是如何安抚民众,使其不再争斗。通过三年的丧期,使民众不再生育后代;通过“高辞卑让”,使人们互相谦让;通过酒和肉来招待他们,使他们感到快乐;通过用鬼神吓他们,使他们害怕。这样,民众就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再有争斗之心。
三、“故老子曰……以此移风”
最后一段讲的是如何用老子的话来说明道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人用无名的自然朴木来镇住百姓的心,使他们不去作恶,以此来治理国家。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四、“故老子曰……可以持天下弗失”
这句话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文章最后指出:只要我们按照老子所讲的去做,就可以保持天下不失。
名家点评:
刘绩:文义浅显。
姚际恒:文势极平顺。
郭庆藩:此篇皆言太平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