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导于世,岂若三代之盛哉!以《诗》、《春秋》为古之道而贵之,又有未作《诗》、《春秋》之时。夫道其缺也,不若道其全也。诵先王之《诗》、《书》,不若闻得其言,闻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弗能言也。

这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因时制宜的重要性,反对盲目遵循古人的制度和习俗。

  1. 注释与赏析
  •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所以圣人制定礼仪和音乐,而不是被这些礼仪和音乐所束缚。”
    强调了圣人的智慧在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是被旧的规则所限制。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国家治理有规律性,但是以利于百姓为根本;政治教化有常规,但是命令行为放在首位。”
    指出了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的根本原则应是服务于人民的利益。

  •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如果有利于百姓,就不必拘泥于古代;如果适合事务,就不必固守传统。”
    说明了创新和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在变革中要尊重事实和实际需求。

  •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像夏、商两代的衰落,是因为不改变制度而灭亡;像夏商周三代的兴起,是因为不重复前人而得天下。”
    通过历史事实强调了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性。

  •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因此圣人的制度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礼仪随着风俗变化而变化。”
    指出了制度和礼仪应该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

  •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
    “衣服器械,各有适用的地方;法度制度,各有适当的用途。”
    强调了各种工具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合,应当合理利用。

  1. 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古今对比和实例说明,表达了一个观点:社会和制度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同时,它也强调了对于新事物的接纳和对于传统的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