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不知道者,见柔懦者侵,则矜为刚毅;见刚毅者亡,则矜为柔懦。此本无主于中,而见闻舛驰于外者也,故终身而无所定趋。譬犹不知音者之歌也,浊之则郁而无转,清之则燋而不讴,及至韩娥、秦青、薛谈之讴,侯同、曼声之歌,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何则?中有所本主,以定清浊,不受于外,而自为仪表也。今夫盲者行于道,人谓之左则左,谓之右则右,遇君子则易道,遇小人则陷沟壑。何则?目无以接物也。故魏两用楼翟、吴起,而亡西河,湣王专用淖齿,而死于东庙,无术以御之也;文王两用吕望、召公奭而王,楚庄王专任孙叔敖而霸,有术以御之也。
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趋舍人异,各有晓心。故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丹穴、太蒙、反踵、空同、大夏、北户、奇肱、修股之民,是非各异,习俗相反,君臣上下,夫妇父子,有以相使也。此之是,非彼之是也;此之非,非彼之非也。譬若斤斧椎凿之各有所施也。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磬铎,置鞀,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此而不能达善效忠者,则才不足也。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稿,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人以沟量。当此之时,忠谏者谓之不祥,而道仁义者谓之狂。逮至高皇帝存亡继绝,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锐,以为百姓请命于皇天。当此之时,天下雄俊豪英,暴露于野泽,前蒙矢石,而后堕溪壑,出百死而绐一生,以争天下之权,奋武厉诚,以决一旦之命。当此之时,丰衣博带而道儒、墨者,以为不肖。逮至暴乱已胜,海内大定,继文之业,立武之功,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总邹、鲁之儒、墨,通先圣之遗教,戴天子之旗,乘大路,建九斿,撞大钟,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一世之间,而文武代为雌雄,有时而用也。
”`
淮南子 · 汜论训:古代民居选择与环境适应性的智慧
淮南子的《汜论训》通过描绘古人如何在恶劣环境中生活并适应自然条件,展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智慧。文中详细记载了古人如何通过建造简易的房屋和构筑防御措施来应对四季气候变化,这些做法不仅反映了对环境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
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䖟,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译文:
古代的人们生活在湿地上,冬天无法抵御霜冻、雪花、雾气和冷风,夏天则难以忍受酷热和蚊虫叮咬。于是圣人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用土和木材搭建,屋顶覆盖,墙壁封闭,以便遮蔽风雨,避暑防寒,从而使百姓得到安居乐业。
解析
1. 环境适应性的建筑技术
- 材料选用: 文中提到“为之筑土构木”,“土”和“木”是构建简单房屋的基本材料,这种选择直观体现了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 结构设计: “上栋下宇”说明房屋的设计考虑到了通风与遮风的需求,确保室内有良好的气候条件。
- 遮蔽功能: “以蔽风雨”表明古人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遮蔽技术,有效防止外界恶劣天气的影响。
2. 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
- 社会稳定: 文中提到的建筑技术使得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减少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 文化传递: 这些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的传递,成为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结语
淮南子在《汜论训》中通过对古代民居的描述,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及其适应能力。这不仅是对古代建筑技术的记录,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一次深刻诠释。从这些简单的居住方式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如何与环境相处的智慧,这些知识至今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