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水之深千仞,而不受尘垢,投金铁针焉,则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也,鱼鳖龙蛇莫之肯归也。是故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无所阴蔽隐也。昔赵文子问于叔向曰:“晋六将军,其孰先亡乎?”对曰:“中行、知氏。”文子曰:“何乎?”对曰:“其为政也,以苛以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譬之犹廓革者也。廓之,大则大矣,裂之道也。”故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纯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景公谓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晏子往见公,公曰:“寡人问太卜曰:‘子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句星在房、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出。太卜走往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田子阳闻之,曰:“晏子默然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往见太卜者,恐公之欺也。晏子可谓忠于上而惠于下矣。”故老子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诗句:
沣水之深千仞,而不受尘垢,投金铁针焉,则形见于外。非不深且清也,鱼鳖龙蛇莫之肯归也。

译文:
沣水之深千仞,但水质清澈如镜面,即使投入金属针也能清晰可见。然而,水中的鱼、鳖、龙、蛇等生物却不敢回来,因为它们怕这水太清。

注释:

  • 沣水:古地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 千仞:形容高度极高,一仞约等于十尺。
  • 投金铁针:将金属针投入水中观察其反应。
  • 形见于外:指金属针在水中留下的形状能够清晰地显现出来。
  • 不为:即“不敢”。
  • 归:返回、归来。
  • 莫之肯归:没有人敢回到这样的水中。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沣水清澈透明的景象,并通过对比鱼、鳖、龙、蛇等生物对清水的态度,表达了一种对纯洁与公正的赞美。通过这种形象的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