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曰:“吴、越之善没者能取之矣。”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菑、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然则人固不可以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也。”白公之谓也。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之谓也。
淮南子 · 道应训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以微言?”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中,何如?”孔子曰:“吴、越之善没者能取之矣。”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菑、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道:“然则人固不可以微言乎?”孔子曰:“何谓不可?谁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也,故死于浴室。故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也。”白公之谓也。
惠子为惠王为国法,已成而示诸先生,先生皆善之,奏之惠王。惠王甚说之。以示翟煎,曰:“善”!惠王曰:“善,可行乎?”翟煎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也?”翟煎对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岂无郑、卫激楚之音哉?然而不用者,不若此其宜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故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之谓也。
赏析:
这首诗出自《淮南子·道应训》,是一篇关于言语与治理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白公的人询问孔子如何用微言来教导他人,而孔子则通过比喻来阐述“言有宗,事有君”的道理。接着,惠子为惠王制定了一套法律制度,并得到了先生的赞扬。但是当惠王询问这套法律是否适合时,翟煎却表示它不适合,因为治国需要的是礼而不是辩论技巧。最后,文章引用老子的话来总结这个寓言的主旨,即过于强调言辞和礼仪反而可能导致问题。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来阐述观点。例如,将治国比作举重和游泳,指出正确的方法应该符合实际需求而不是单纯追求技巧或形式;将治理国家比作唱歌,强调治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而非仅仅依赖言辞的力量;最后引用老子的言论来加强论点,指出过分重视言辞和礼节反而可能带来问题。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语言和政治的思考和见解。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