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未有功而知其贤者,尧之知舜;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为是释度数而求之于朝肆草莽之中,其失人也必多矣。何则?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夫物之相类者,世主之所乱惑也;嫌疑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故狠者类知而非知,愚者类仁而非仁,戆者类勇而非勇。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与石,美之与恶,则论人易矣。夫乱人者,芎䓖之与稿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故剑工惑剑之似莫邪者,唯欧冶能名其种;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暗主乱于奸臣、小人之疑君子者,唯圣人能见微以知明。故蛇举首尺,而修短可知也;象见其牙,而大小可论也。薛烛庸子,见若狐甲于剑,而利纯识矣;臾儿、易牙,淄、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故圣人之论贤也,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许由让天子,终不利封侯。故未尝灼而不敢握火者,见其有所烧也;未尝伤而不敢握刃者,见其有所害也。由此观之,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故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
”`
淮南子·汜论训
故未有功而知其贤者,尧之知舜;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为是释度数而求之于朝肆草莽之中,其失人也必多矣。何则?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夫物之相类者,世主之所乱惑也;嫌疑肖象者,众人之所眩耀。故狠者类知而非知,愚者类仁而非仁,戆者类勇而非勇。使人之相去也,若玉之与石,美之与恶,则论人易矣。夫乱人者,芎䓖之与稿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故剑工惑剑之似莫邪者,唯欧冶能名其种;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暗主乱于奸臣、小人之疑君子者,唯圣人能见微以知明。故蛇举首尺,而修短可知也;象见其牙,而大小可论也。薛烛庸子,见若狐甲于剑,而利纯识矣;臾儿、易牙,淄、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故圣人之论贤也,见其一行而贤不肖分矣。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许由让天子,终不利封侯。故未尝灼而不敢握火者,见其有所烧也;未尝伤而不敢握刃者,见其有所害也。由此观之,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故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视其更难,以知其勇;动以喜乐,以观其守;委以财货,以论其仁;振以恐惧,以知其节;则人情备矣。
《淮南子·汜论训》是西汉时期由淮南王刘安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哲理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古人曾经用简单的帽子裹住脖子来统治天下”,这里描述了古人在没有高级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凭借智慧和勤劳来治理国家。
- 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他们的品德是生而不为所辱,给予而不求夺取,天下人不会批评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都拥有相同的品德”。
- 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当时,自然界中的阴阳和谐,四季分明,气候适宜,万物生长繁盛”。
- 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像乌鸦筑巢那样可以轻易地观察它,像禽兽可以被驯服跟随一样”。
- 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古代圣人开始制作房屋,使用土和木来建造,上面是屋顶下面是地基,用来遮挡风雨、避免寒冷和夏季的高温,使百姓安居乐业”。
- 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伯余最初制作衣服时,是用粗麻线绞在一起,用手和手指绕着织成,成品仍然像网一样紧密”。
- 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后来人们发明了机杼和织布机,使得衣物更加便于穿脱,百姓也因此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寒冷”。
- 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古代大河和山谷被冲毁,道路被隔断,无法通行。于是人们建造了木板和方形的板材作为船只和桥梁”。
- 故论人之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所以谈论一个人的品质,应该看他在富贵时的表现,看他是否能够承担重任;贫穷时的表现,看他是否能够坚持原则;卑微时的表现,看他是否诚实守信;贫困时的表现,看他是否节俭自律”。
《淮南子·汜论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古代智者行为的记录,也是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