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 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约 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

申子者,朝昭厘之佐,韩、晋别国也。地墽民险,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 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 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 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 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 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 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 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诗句:淮南子 · 要略

译文: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 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约 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

注释:淮南子 · 要略(简称《要略》)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刘安所编撰的一部哲学著作。它主要论述了道德和人事的治理方法,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理想社会的建设。其中提到了“晚世之时”,意味着当时的政治环境已经变得混乱不堪,各国之间相互争霸,没有统一的力量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诸侯们各自独立治理自己的领土,各自掌握着自己的权力。他们各自制定法律,建立自己的政治体系。然而,这些诸侯国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则和制度,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诸侯们为了争夺霸权和利益而不断争斗,胜者为尊,弱者则依附于强国以求生存。这种状况使得社会陷入分裂和动荡之中。同时,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力量悬殊较大,所以无法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诸侯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实力来对抗其他国家。这种局面导致了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发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在《要略》中也提到了“申子者,朝昭厘之佐”,这是对申不害的称呼,他是韩国的辅佐大臣之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刘安的时代相似,也是诸侯割据的局面。申不害主张君主应当通过严格的法治来治理国家,强调君主的权力和权威必须得到保障。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国措施,如实行严密的监控制度,加强对臣民的约束和控制等。这些措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引发了一些人的反对和质疑。他们认为过于苛刻的法律和措施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和自由。然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总的来说,《要略》中的诗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状况以及统治阶级对于治理国家的不同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做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它们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