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钱(切)大枣四枚(劈)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释:太阳病,是指因外感风寒邪气而引起的病症。八九日,是指病程已经过去了八九天。如疟状,是指发热和寒战交替发作。发热恶寒,是指发热伴随有恶寒的症状。热多寒少,是指患者感觉发热较多,而寒战较少。不呕,是说患者没有呕吐的症状。清便欲自可,是指患者大便正常,没有便秘或腹泻的症状。一天中会多次发作,是指症状发作频繁。脉微缓者,是指患者的脉搏微弱而缓慢。欲愈,是指病情可能即将好转。脉微而恶寒者,是指患者既有脉象微弱,又有恶寒的症状。阴阳俱虚,是指患者既出现了阴虚的症状,又出现了阳虚的症状。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是指患者不能再使用发汗、攻下、吐泻等治疗方法了。面色反有热色者,是指患者虽然有发热等症状,但其面色却呈现出热色。未欲解也,是指疾病还未解除。以其不能得小汗出,是说因为患者不能得到足够的小量出汗。身必痒,是因为出汗后皮肤瘙痒难忍。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是治疗该疾病的方剂。

译文:太阳病得病八、九天后,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发热、畏寒,发热时多,恶寒时少,患者不呕吐,大便通畅,一天中会多次发作,脉象微弱而迟缓。如果脉象微弱而且恶寒,这是由于阴阳两虚所致,不能使用发汗、攻下、吐泻的方法了。面色反而呈现热色,说明疾病还未解除。由于不能通过汗出来解除疾病,所以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适宜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治疗。

赏析:本篇主要讲述了太阳病的一般症状及治疗原则和方法。首先,描述了太阳病的基本特征和发病机理,以及患者的表现和处理方法。然后,详细介绍了治疗太阳病的各种方剂及其适应症和使用方法。最后,总结了太阳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阴阳平衡,避免过度治疗和误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