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解析太阳病治疗原则与方剂应用

  1. 原文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2. 译文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太阳病,医生使用发汗法后出现发热、恶寒,随后又用泻下法,导致心下形成痞块,表里都出现虚弱现象,阴阳之气同时衰竭,如果没有阳气则只有阴气存在,再加上使用烧针,因此患者感到胸中烦闷,面色青黄,皮肤和眼睛的颜色不正常,难以治愈;如果面色稍微呈现黄色,手足温暖,容易治愈。
    心下痞块,按压感觉濡软,其脉搏在关部呈浮象的,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
    将这两味药用麻沸汤二升浸泡后,片刻后绞去药渣,分两次温服。
    心下痞块再次出现恶寒,出汗的情况,用附子泻心汤主治。
    由于误用攻下法,所以心下痞块形成,与泻心汤并用;如果痞块不解除,患者口渴且口燥烦闷,小便不利的,用五苓散主治。
    伤寒汗出后,病情已经解除,但胃中仍然不和谐,心下痞块坚硬,干噫,食欲不佳,腹部有水气,腹中雷鸣并伴有腹泻的,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伤寒中风后,医生反而使用攻下法,患者出现腹泻,每天排便数十次,食物不能消化,腹部雷鸣,心下痞块坚硬并且充满,干呕,心中烦躁无法安宁。医生看到心下痞块认为病情没有完全消除,再次使用攻下法,患者的痞块更加严重,这不是结热的症状,只是因为胃中空虚,外来的邪气上逆所致,所以使痞块坚硬。用甘草泻心汤主治。

  3. 注释

  • 太阳病: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
  • 发汗:通过药物或手法使病人出汗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 复下之:再次使用泻下法。
  • 心下痞:指心下部位有胀满的感觉。
  • 表里俱虚:指表证和里证都存在。
  • 阴阳气并竭:指阴阳之气同时衰竭。
  • 无阳则阴独:没有阳气则只有阴气存在。
  • 复加烧针:再次使用烧红的针刺激。
  • 胸烦:胸部感到烦闷。
  • 面色青黄:面色呈现青色和黄色。
  • 濡软:柔软。
  • 关部浮象:脉搏在关部呈浮象。
  • 大黄黄连泻心汤:一种用于治疗心下痞块的中药方剂。
  • 麻沸汤:一种用于浸泡药材的特制液体。
  • 五苓散:一种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的中药方剂。
  • 伤寒中风:指伤寒病中风邪侵袭。
  • 客气上逆:指外来邪气上逆。
  • 甘草泻心汤:一种用于治疗心下痞块和呕吐的中药方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