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网页时间是:2024-11-11
瓜蒂散方中赤小豆和酸苦的药味,可以涌吐痰食。 瓜蒂(熬黄)用时需炒过,赤小豆则需煮至半熟,两者合用以增强其涌吐作用。 使用时,将上药各别捣筛,为散后混合均匀,取一钱匕(约3克),用香豉9g煎汤送服,温服顿服之。 若服药后不呕吐,可酌情增加剂量或再次服药,直至症状缓解。 若病情严重,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太阳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方主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方组成:知母、甘草、粳米、石膏、人参、生姜、大枣。 其中石膏用量最大,为5两(约30克)。 本方配伍特点:石膏用量最大,清热力度最强;人参、粳米益气生津,助石膏清热之力;知母、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共奏清热生津止渴之功。 本方功效: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本方主治:适用于外感病邪入里化热,症见高热、口渴、心烦、背微恶寒等。 本方配伍特点:石膏用量最大,清热力度最强;人参、粳米益气生津,助石膏清热之力;知母、甘草、生姜、自枣调和诸药,共奏清热生津止渴之力。 本方功效: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本方主治:适用于外感病邪入里化热,症出高热、口渴、心烦、背微恶寒等。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痛而眩者,应先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本方主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痛而眩者。 本方组成:大椎、肺俞、肝俞、芍药。 本方配伍特点:芍药用量最大,为3两(约18克)。 本方功效:通经活络,止痛。 本证治宜:先刺大椎、肝俞、肺俞,慎勿下之。 若误下之,则腹中转气者,乃可下之。 本方主治:适用于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痛而眩者。 本方配伍特点:芍药用量最大,为3两(约18克);大椎、肺俞、肝俞、白芍配伍,共奏通经活络、止痛之功。 本方功效:通经活络,止痛。 本方主治:适用于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痛而眩者。
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鞕,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此名藏结,死。 本方主治: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鞕,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 本方组成:乌梅丸。 本方配伍特点:乌梅丸中重用乌梅,为君药。 本方功效:温脏安蛔。 本方主治:适用于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鞕,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者。 本方配伍特点:乌梅丸中重用乌梅,为君药;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漆、桂枝、人参、黄柏、苦参、厚朴、茯苓、人参、蜀椒、桂枝、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漆、人参、蜀酒、人参、蜀酒、人参、蜀酒、人参、蜀酒、温水送服。
若吐若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本方主治:太阳病,若吐若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本方组成:旋覆花、人参、代赭石、甘草、生姜。 本方配伍特点:旋覆花用量最大,为9克(约30克);代赭石用量次之,为6克(约27克);甘草用量最小,为4.5克(约18克)。 本方功效:降气化痰,和胃消痞。 本方功效:降气化痰,合用于治疗胸脘痞满,呕吐呃逆,纳呆等症状。 本方译文:旋覆花降气祛痰,代赭石重镇降逆,二药相合,降气化痰,和胃消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