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译文: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炙甘草汤方
赏析:
《伤寒论》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其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部分详细描述了多种病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本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五种不同的病症及其对应的治疗方剂。首先提到的是风湿相搏引起的骨节疼痛、掣痛等症状,以及相应的甘草附子汤方。接着讨论了伤寒脉浮滑的情况,推荐使用白虎汤进行治疗。然后指出伤寒脉结代时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最后介绍了针对心动悸症状的炙甘草汤方。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对每种病症都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和相应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