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伤寒论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紧脉:指脉搏的搏动力度较强,按之应手有力)。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申:十二地支中的第十一位;戌:十二地支中的第九位。古代用“申”和“戌”来表示时间)。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哕:即呃逆,俗称打嗝)。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注释】

伤寒病发热没有出汗,呕吐不能进食,反而出汗量较多,这是由于病邪转入阳明经所引起的。

伤寒三天后,阳明经的脉象明显增大(脉大:脉象有力)。

伤寒病人脉浮而缓和,手脚仍然感到温暖,这是属于太阴经有余的病变。太阴经有余的病变,病人会发黄;如果伴有小便正常,就不会发生黄疸。到第七、八天大便坚硬,这是典型的阳明经病变。

伤寒邪转属阳明,患者会出现微微的出汗。

阳明经中风的症状是:口中发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轻微气喘、发热、怕冷等,脉象浮而紧。如果使用下法治疗,就会导致腹部胀满、小便难以排出的症状。

患有阳明病的人如果能够饮食,就是中风病;如果不能饮食,就是中寒病。

患有阳明病的人如果中寒,就不能饮食,并且小便不通利,手足有汗出现,这是由于水邪胜过了谷物之气,和汗液一起排出体外,如果脉象紧涩的,就会痊愈。

患阳明病想要解除病危的时候,时间是在申时(十二时辰中的第十一时)到戌时之间。

患有阳明病的人,如果不能进食,攻伐其热邪一定会发生呃逆。(呃逆:即嗳气、干呕)之所以会发生呃逆的原因是因为胃中空虚寒冷所致。这是因为病人本身就虚弱,所以攻伐其热邪一定会发生呃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