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译文

阳明病的脉象迟而无力,进食后感觉难以满足,饱腹时则微觉烦躁,头眩晕,小便必定有困难,这是要发生黄疸的症状,虽然进行了下法治疗,腹部仍然像原来一样饱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脉气迟缓的缘故。

阳明病的治疗方法常常需要大量出汗,但反观没有出汗的情况,病人身体就像虫在皮肤中爬行一样,这是由于长期虚弱所致。

当患者是阳明病时,如果反而无汗出,同时出现小便利、两三天后呕吐并且咳嗽,手足厥冷,那么一定会感到头痛;如果没有咳嗽和呕吐,手足不厥冷,就不会头痛。

当患者是阳明病时,只有头眩晕,不恶寒,因此能正常饮食并伴有咳嗽,病人必然会咽痛;如果没有咳嗽的情况,就不会咽痛。

当患者是阳明病时,既无汗出也无小便不利,心中懊憹不安,那么身体一定会发黄。

当患者是阳明病时,被火邪侵袭,额部微微出汗,小便不利,那么一定会出现发黄的现象。

当患者是阳明病时,脉象浮而紧者,必定会发生潮热,发作的时间不定。但是脉浮者,必定会盗汗出来。

当患者是阳明病时,口干舌燥却只想漱水不想咽下食物,这种情况就一定会出血。

当患者是阳明病时,本来已经出汗过多,医生又加重了发汗的力度,病情已经好转了,但还是有些微烦乱不能平静下来。这是因为津液已经亡失,胃中干燥,所以大便会变得坚硬。应当询问他的小便情况,每天几次。如果他本来小便每天三四次,今天只排尿一次,那么可以判断他不久就会大便了;如果小便次数减少到了很少,因为津液应该回到胃中,所以可以预测不久之后大便就要出来了。

注释

  • 伤寒论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本条为《伤寒论》中的一段,旨在解释阳明病的脉象和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 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阳明病患者食欲不振,一旦吃饱就会感到轻微烦躁,头晕目眩,同时小便也会变得困难。
  • 脉迟故也:阳明病的患者脉象迟滞无力,这是病症的表现之一。
  •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阳明病患者通常需要大量出汗,但如果反而没有出汗,病人的身体就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一样。
  •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阳明病患者反无汗出而小便利,两三天后呕吐并伴有咳嗽症状,同时出现手足厥冷的情况,必定会感到头痛。
  •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阳明病患者只是感觉头眩晕动,但不感觉寒冷,说明病情较轻。
  •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阳明病患者如果没有出汗、小便也不顺畅、心中感到郁闷不安,那么身体肯定会发生黄疸。
  •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阳明病患者被火邪所伤,额头上微微出汗、小便不畅,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发黄的症状。
  •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阳明病患者口干舌燥,但只想漱口而不愿吞咽下去。
  •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阳明病患者本来是容易出汗的人,如果医生强行增加出汗量。
  • 此大便必硬故也:由于过度的汗出导致体内的津液流失,胃中变得干燥,所以大便会变得坚硬。
  • 问其小便:应该询问患者的小便情况。
  • 若日几行:如果本来每日小便的次数是三四回。
  • 今日再行:今天小便的次数减少到了更少。
  • 是以知不久必大便也:根据这些信息可以预测病人很快会排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