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译文:
小承气汤的组成是大黄、厚朴和枳实。将这三味药放入四升水中,煮沸后,再煮成一升二合的药液,去掉药渣,分成两次服用。第一次服药后,如果病人能够排便,说明药物有效,可以继续服用;如果不能排便,说明药物无效,应该停止服用。

赏析:
本方为治疗阳明病的常用方剂之一。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为君药;厚朴辛温,行气除满,助大黄泻下,共为臣药;枳实苦辛微寒,破气导滞,助大黄、厚朴泻下,为佐药。三药相伍,共奏泻热通便之功。本方适用于阳明病日久,大便硬结,或燥屎内结之证。若大便未硬结,则不可使用本方。

原文节选:
伤寒论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注释:

  • 太阳阳明:指脾约证,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证。
  • 正阳阳明:指胃家实。
  • 少阳阳明:指发汗、利小便已后,胃中燥烦实,大便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