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咸寒)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翻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咸寒)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译文:
三阳合病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的邪气同时侵犯人体,导致腹满身重、难以转动、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等症状。如果此时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会导致谵语更加严重;如果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额头上会出现冷汗,手足会感觉冰凉。如果患者出现自汗的情况,应该使用白虎汤进行治疗。
二阳并病是指太阳和阳明两经的邪气同时存在,但太阳的症状已经解除,只剩下阳明的症状。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潮热、手足出汗、大便困难、谵语等症状。如果此时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症状会有所缓解;如果使用攻汗的方法治疗,会导致心中烦乱不安,甚至出现谵语。如果患者出现烧针后心悸、烦躁不安的症状,应该使用栀子豉汤进行治疗。
阳明病是指阳明经的邪气亢盛,导致脉象浮紧、咽燥口苦、腹满喘促、发热汗出、不恶寒但反恶热、身体沉重等症状。如果此时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会导致躁动不安;如果使用攻下的方法治疗,会导致胃中空虚,邪气上扰,心中烦闷不适,舌苔白腻。如果患者出现口渴、口干舌燥的症状,应该使用白虎加人参汤进行治疗。
猪苓汤是由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等五味药材组成。将这五味药材用水煎煮,取二升药汁,去掉药渣,加入阿胶烊化后服用。每次服用七合,一日三次。
赏析:
本篇主要讲述了三种不同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首先介绍了三阳合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然后讲述了二阳并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接着描述了阳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最后给出了猪苓汤的方剂和服用方法。整篇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