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阳明病,出汗过多而口渴的,不能使用猪苓汤,因为汗多胃中干燥,猪苓汤又会使小便增多。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如果胃中虚冷,不能进食,喝水就会呕吐。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用攻下治疗后,其外有热,手足温暖,不结胸,心中懊憹,饥饿不能进食,但头汗出,用栀子豉汤治疗。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吐,舌上白苔者,可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注释

  1.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这是《伤寒论》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阳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 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汗出过多导致口渴,不宜使用猪苓汤。
  3.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脉象浮而迟,表明表热里寒,同时出现下利清谷的症状,可以用四逆汤治疗。
  4.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如果胃中虚冷,不能进食,喝水就会呕吐。
  5.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说明患者有内热,如果能吃食物,就可能出现衄血。
  6.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用攻下治疗后,其外有热,手足温暖,不结胸,心中懊憹,饥饿不能进食,但头汗出,用栀子豉汤治疗。
  7.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阳明病出现潮热、大便溏泄、小便正常、胸胁满闷等症状时,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8.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阳明中风表现为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等症状,可以用针刺治疗。
  9. 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如果外邪不解,经过十天后,脉象仍然浮的,可以给予小柴胡汤治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