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以下是对《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1. 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 译文:阳明病患者多见出汗,因为津液外泄,导致胃中干燥,大便必然变得坚硬。如果大便变得坚硬,就会出现谵语的症状,此时可以使用小承气汤治疗。如果服用一次小承气汤后谵语停止,就不要再继续服用了。
  • 关键词:阳明病、多汗、津液、胃中燥、大便硬、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1. 原文: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
  • 译文:如果阳明病患者出现谵语和潮热的症状,并且脉象滑而疾,那么可以使用小承气汤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服用一次小承气汤后,腹部能够排气,那么就再给他服用一次小承气汤;如果没有排气,就不要继续给他服用小承气汤了。
  • 关键词:阳明病、谵语、潮热、脉滑而疾、小承气汤、主之、转矢气、承气汤、一升、腹中、不转矢气、勿更与之
  1. 原文: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 译文:如果阳明病患者出现谵语和潮热的症状,并且反而不能进食,那么说明胃中一定有五六枚燥屎。如果患者能够进食,那么只是大便过硬而已,此时应该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 关键词:阳明病、谵语、潮热、反不能食、燥屎、五六枚、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气汤、下之
  1. 原文: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 译文:如果阳明病患者出现下血和谵语的症状,那么这是由于邪热侵入血室所导致的。如果患者只是头部出汗,那么可以针刺期门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泻针,当患者出汗时,症状就会缓解。
  • 关键词:阳明病、下血、谵语、热入血室、头汗出、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1. 原文: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 译文:如果阳明病患者出汗后出现谵语的症状,那么这是因为胃中有燥屎存在,这属于风邪所致。需要使用攻下的方法来治疗,但是需要在过了经脉之后才能进行攻下。如果过早地进行攻下,会导致患者的语言混乱,这是因为患者的表阳虚弱而里实邪盛的缘故。如果进行攻下治疗,患者就会痊愈,此时应该使用大承气汤进行治疗。
  • 关键词:汗出、谵语、燥屎、胃中、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下之则愈、大承气汤
  1. 原文: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 译文:如果伤寒病已经持续四五天,而且脉象沉迟,同时伴有喘满的症状。脉沉迟是因为邪气在里,但是患者却误用了发汗的方法,导致津液流失过多,大便变得困难。由于表阳虚弱而里实邪盛,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患者就会出现谵语的症状。
  • 关键词: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通过对《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和治疗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