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注释:
- 黄帝曰: 这里引用了中国古代的皇帝名,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神医和哲学家。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阳代表的是自然界中相对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两种基本力量。
- 万物之纲纪: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和法则。
- 变化之父母: 事物的变化都是由这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 生杀之本始: 生命的生成和死亡的根本原因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 神明之府: 这里指的是阴阳的运作机制如同神一样神秘而强大。
-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累的阳气形成了天空,积累的阴气形成了地面。这里的“天”和“地”是指自然界中的两个对立面。
-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 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阴气使阳气不至过于旺盛,阳气推动阴气生长。
- 阳气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人体的阳气主要集中在面部、胸部等处,而阴气则集中在下部。
-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根据阴阳失衡的状态,可以产生不同的症状。
- 水为阴,火为阳: 水代表阴性,火代表阳性。
- 阳为气,阴为味: 阴阳代表了物质的不同形态,其中阳代表着气的形态,阴代表着味的形态。
-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当阴阳失衡时,会导致精的转化过程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健康。
-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食物的味道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阴味多用于滋补身体,而阳气则用于促进身体的活动。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中关于阴阳的学说。它强调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指出只有维持了这种平衡,人体才能健康地运行。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释阴阳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和易于理解。整体来看,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哲学的文献,对于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